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将一个三维湍能封闭模型应用于渤海潮流模拟,通过流速分解的初边值方法,计算了渤海全海区潮波系统、潮流结构,结果与观测符合较好。计算同时给出了湍粘性系数和湍动能的时空分布,比较常湍粘性系数和湍的垂直抛物分布及湍能封闭模拟表明,湍粘性系数的不同选取会对流场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2.
陕西洛川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陕西洛川剖面1580个黄土样品的粒度数据分析表明,黄土的基本粒级,即在2-50μm的标度范围内,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在2.16-2.51之间,平均值为2.32;而古土壤的粒度分维值在2.23-2.51之间,平均值为2.41;粒芳分维值对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环境的演变,有良好的指示意义。粒度分雏值显示,25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不断增强,变化周期和变化幅度逐渐变大。在早更新世,季风较弱,变化周期短.变化幅度小,表现为2~4万年的周期;而在晚更新世,季风较强,冬季风和夏季风相互消长,变化周期长且明显,变化幅度大,表现出10万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3.
GPS精密单点测量解算方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控点平面采用静态GPS精密单点定位,利用IGS精密卫星星历和精密卫星钟差,通过《精密单点定位软件Panda—PPP》处理求解,计算测量点位的WGS84的经纬度和椭球高。高程由似大地水准面插值软件高程转换软件,依据格网平均高程异常数据,求取插值点的正常高成果。本方法理论上,可得到分米级精度定位结果,其作业方式灵活,效率高,但要解决作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方可使其广泛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4.
北冰洋与邻近海区海洋-海冰模式的试算与校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目前先进的大尺度海洋、海冰模式(NEMO3.6和LIM3)应用于北大西洋–北冰洋–北太平洋(简称NAPA),并进行了试验后报模拟。所建立的模式NAPA1/4和NAPA1/12的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4)°和(1/12)°经、纬度,计算范围覆盖太平洋45°N以北海区、整个北冰洋及北大西洋;其中,NAPA1/4和NAPA1/12在北大西洋的边界分别为26°N和7°N。目前,已利用NAPA1/4完成了1993–2015年的后报模拟。本文基于观测数据和已发表文献对模拟结果中的北冰洋海冰变化、环流结构以及水文特征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NAPA1/4能够再现北冰洋的主要热力与动力过程,可以用来分析海冰、水团、大西洋/太平洋入/出流等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利用NAPA1/12进行了1993–1996年的模拟计算。初步结果分析表明,提高分辨率可更为精细地刻画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的结构。  相似文献   
35.
根据2016年6—9月夏玉米生长季的气候资料和齐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同期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空状况下农田的气温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农田最低、最高气温与观测站各要素的关系并建立高低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农田温度有明显日变化,晴天最为明显,阴天最为平缓,05:00—06:00(北京时,下同)气温最低,15:00气温最高,农田与观测站温差绝对值晴天最大,14:00—15:00差值绝对值最大达2.1℃;(2)农田气温与各预报要素的相关程度受天空状况影响,主要影响因子为观测站当天和前一天最低、最高及平均气温等,农田最低气温与观测站当天最低气温相关系数为0.956~0.994,农田最高气温与观测站当天最高气温相关系数为0.825~0.981;(3)构建的预报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最低、最高气温预报方程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夏玉米拔节后期—成熟期阴天时最低气温预报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为0.4%,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为0.1℃。  相似文献   
36.
为加深对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的认识,并为海岛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海岛生态退化的原因,提出海岛生态修复的目的。通过对海岛陆域、潮间带和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认为全岛综合考虑的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是实现海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7.
1973至1974年间,加拿大戴姆斯与穆尔公司对国内外钻探工程界作了较广泛的调查之后,提出了金刚石钻探应优先研究的一揽子课题。其中第一项即为减轻钻探设备重量问题。但迄今为止,除钻机的轻便化有较大突破之外,其它配套设备的轻便化进展缓慢。从当前国内外钻探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最新成就来分析,下面一些发展动向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8.
在金刚石钻探工作中,由于设备机动性差,耗费着大量资金和时间.据美国全球性金刚石钻探调查资料认为,钻探施工中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钻探设备更为轻便.一在加拿大,大部分勘探工作是在难于到达的地带进行的,很需要能够迅速搬迁而花费少的岩心钻机.据最近外刊报道,一种重量轻的、可自动移行的金刚石钻机,已在加拿大能源矿山和资源部等机构的参加下设计  相似文献   
39.
梅雨暴雨系统中的θse暖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一个10层中尺度湿模式,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梅雨暴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如下:1. 梅雨暴雨系统中有θse暖盖存在,并在降水过程中维持加强。它与美国中西部强风暴暴雨系统中的干暖盖不同,是湿暖盖。2.降水多发生在暖盖北侧或东北侧、θse水平梯度大的地区,该地区还处于850—700百帕层的位势不稳定中心和强上升区重叠处附近。3.暖盖的作用除了可抑制其下层(边界层)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随时释放外,还起到增强其上层(对流层中低层)位势不稳定度的作用,因而暖盖在暴雨过程中提供了有利于深厚积云对流发生发展的热力环境条件。4.从对热成风涡度方程的讨论可知,暴雨多出现在暖盖上层的位势不稳定中心区和强上升区附近,是由于该处的位势不稳定度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和上升速度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的互相耦合,造成热成风不平衡,引起抽气式垂直环流的发生发展,并引起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之故,所以暖盖还对大气不平衡状态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由暖盖的个别变化方程可知,暖盖生成的决定性因子是地转热成风(Vg/p)对水汽的平流和热成风不平衡(v’/ p)引起的θse平流。因此雨区南侧低空偏南湿急流的存在对雨区暖盖的增强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40.
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通过系统采样与粒度测试,在同北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的粒度特征,并根据堆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该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及风尘堆积物的物源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