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01.
庆丹丹  宋凡  宁少尉  金菊良  高成 《水文》2018,38(5):52-58
为了加深对最新GPM卫星降水产品在具体流域的误差特性的了解,利用中国日降水分析产品(CPAP),选取相关系数(CC)、平均误差(ME)、探测率(POD)、错报率(FAR)以及6个极端降雨指标评估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IMERG卫星降水产品和GSMap-Gauge卫星降水产品在淮河、海河流域的误差特性及性能表现。结果表明:(1)两种卫星降水产品的总误差的空间分布完全不同,以高估为主要表现。(2)产品在百分位指标(RR99p及RR95p)和绝对阈值指标(R20及R20TOT)的表现非常好,相关系数超过0.84。对于持续时间指标(CWD及CDD),表现则均不理想,但GSMap-Gauge产品仍优于IMERG产品。(3)不论是日、月尺度下的比较,还是在探测率及错报率上,GSMap-Gauge产品性能表现总是更优。月降雨量估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日降雨量估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2.
随着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资源要素制约问题日益凸显.为盘活土地存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济宁市组织力量对全市土地利用及建设用地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盘活土地存量,保障建设用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3.
北部湾地震烈度速台网于2016年建成,该台网初步形成了北部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且极大缩短了北部湾经济区地震烈度速报时间,进一步改善了该地区地震烈度速报能力薄弱的现状。对北部湾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布局与选址、观测技术系统构成作了详细介绍,并对台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如何完善台站运行保障设备以及并入正在建设的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104.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由内、外地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海域海岛地质遗迹因依托特有的海洋环境更显瑰丽和珍贵,对建设海洋强国也更具资源价值。为给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文章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地质遗迹分类”为基础,结合地质条件、遗迹特点和地域分布,将山东省海域划分为滨洲—潍坊海域和烟台—日照海域两区,按海水与岛陆位置关系划分出岛陆、岸线潮间带和岸岛水下三带,在两区三带内按搬运-沉积类、构造-剥蚀类和地质体-地质构造类三大成因类型进行分区、分类综合研究,对遗迹成因进行分析,对重要遗迹资源作了重点介绍,并根据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源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建立信息与预警系统平台、加强宣传、进行监测、采取必要工程措施等严格保护建议,同时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展地学科普、助推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对外交流等利用方向。专门针对省域海域海岛地质遗迹进行综合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对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海域海岛优势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莱州湾沉积物粒度与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依据2019年8月份莱州湾海洋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组成、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显示,莱州湾沉积物分为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4种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其次为粉砂与粉砂质砂,再次为砂,中值粒径平均58.956μm;表层沉积物中Cr、Zn、Pb、Cu、As、Cd、Hg和TOC平均含量分别为57.6、52.6、18.7、15.3、9.14、0.130、0.0234 mg/kg和0.222%;由于河流排海物质和莱州湾内潮流运动,导致Cu、Pb、Zn、As、Cr和Cd基本呈现中部海域含量较高,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的特征,东南部海域Cd、Hg与矿产资源的开发相关;14.3%的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生态风险,Cd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最高,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域中重金属Cu、Zn含量的分布与沉积物粒径和有机碳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7.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的影响可以用岩石矿物经历的热史演化来描述,所以,在造山作用研究中,山体或山脉的热史演化是揭开地质体经历地质过程、山体隆升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河砂组成矿物来研究流域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以南约50 km处地东河段内的现代河砂,对其中的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等四种矿物进行了高精度单颗粒激光40Ar/39Ar年代学测试,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地东河段河砂中富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峡谷流域的热史演化可以确定有多个阶段,分别可以识别出70~69、61~60、43~42、35~34、26~25、25~23、22~20、20~18、17~14、12~11、8~6、5~4及<2Ma等13个热史演化阶段。通过将上述热史信息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确定70~69、61~60、43~42、35~34、22~20和12~11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两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通过与全球深海氧、碳同位素记录曲线的对比,可以认为26~25、25~23、17~14、8~6、5~4和<2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气候变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体热史演化是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推进,城市居民通过居住迁移进行住房调整的行为日趋频繁。居住迁移作为城市空间分异和重构的微观机制在城市地理学、住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居住迁移的发生概率和驱动因素,较少论及居住迁移中的区位选择。论文基于2018年“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问卷,采用生命历程和时间地理学视角,刻画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轨迹,并使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居住迁移前后居住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主要区位选择为跨环线向外迁移,但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有较大差异。生命历程中的年龄、可达性中的工作单位区位以及住房属性中的产权性质都是影响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废弃矿坑治理是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工作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州市人民政府结合该市实际,认真落实节约集约和资源优先战略,在废弃矿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新路子,为全市露天采矿权监管和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0.
“粤东”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地名,然而在古代与当代的地理意义迥然不同。即使在当代“粤东”也有几种解释,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探寻“粤东”较为合理的地理意义很有必要,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文章首先根据历史文献,梳理了古代“粤东”一称地理意义的演变,然后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当代学术界和媒体界对该词的使用。研究表明:由于古代“粤”的地理意义不断缩小,“粤东”的指代范围随之逐渐变小。当代“粤东”的地理意义至少有4种,以“粤东五市”最为学术界和媒体界认可。结合经济发展和自然地形特征,分析了当代“粤东”几种地理意义的优劣,最后提出“粤东”的统一定义:位于广东东部,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与梅州5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