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深孔钻探金刚石钻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能大幅提高深孔钻探效率、降低钻探成本的金刚石钻头——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的设计制造及工程应用效果。这种钻头包括两种结构形式——单水口高胎体金刚石钻头和双水口高胎体金刚石钻头。研究设计的新型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在钻速提高20%的前提下,寿命比常规钻头提高了200%,有效解决了深孔弱研磨性地层和强研磨性地层钻头寿命短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62.
不同粒度叶腊石对铝矾土基喷涂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改善铝矾土基喷涂料的体积稳定性,以铝矾土为主要原料,铝酸钙水泥为结合系统,分别研究了不同粒度的叶腊石对铝矾土基喷涂料性能的影响。试样自然干燥24 h脱模后,再经110℃烘干24 h,分别于600,800,1000,1300和1500℃热处理3 h。检测各温度热处理后试样的线变化率(P.L.C)、体积密度(B.D)、常温抗折强度(M.O.R)、常温耐压强度(C.C.S)和热膨胀系数。结果表明,铝矾土基喷涂料经过600,800,1000,1300和1500℃热处理后,线变化率随着叶腊石粒度的增大出现线收缩率先减小,最终出现膨胀的变化规律。铝矾土基喷涂料经过800,1000,1300和1500℃热处理后,体积密度随着叶腊石粒度的增大而减小。铝矾土基喷涂料经过800,1000,1300和1500℃热处理后,常温抗折强度和常温耐压强度随着叶腊石粒度的增大而减小。粗粒度叶腊石膨胀的结束温度要高于细粒度叶腊石。在本实验中,同时含有粗粒度和细粒度叶腊石的铝矾土基喷涂料的体积稳定性最好。但随着粗粒度叶腊石的引入,在调整喷涂料线变化率的同时也会相应降低喷涂料的高温1500℃的强度。  相似文献   
463.
三峡库区地形复杂,滑坡众多,地质灾害频发。若能把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技术应用于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将会大大降低使用全站仪开展监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文章简要介绍了全站仪免棱镜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针对免棱镜测距基线短,误差较大的局限性,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的具体要求,对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反射膜测量法。本文介绍了有关的实验,以及在三峡工程万州库区实际监测工作中持续半年的应用情况与获得的成果。最后,对反射膜测量法与常规有棱镜测量进行的对比观测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64.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结果、GPCP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特点。GPCP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它的东南部,7月和8月雅鲁藏布河谷及其以东的横断山脉地区降水显著,平均最大雨强达7mm/h;而TRMM测雨雷达(PR)探测结果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存在一降水大值区,强度近3mm/h;GPCP给出的地表降水率较TRMM测雨雷达探测结果高出一倍以上;夏季高原西部的平均降水率小于4mm/h(GPCP)/2mm/h(TRMM PR)。TRMMPR探测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高原降水云“雨顶”(Storm Top)较周边地区高出2km~4km,如同“塔”状分布。研究结果还指出因地表海拔高,TRMM PR的降水类型分类方法不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根据降水廓线的特征,文中定义了青藏高原三种降水类型:深厚强对流、深厚降水和浅薄对流,并通过标准化廓线方法,指出了不同类型降水廓线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周边地区降水廓线的差异。文中还给出了高原夏季总潜热分布及平均廓线,指出了高原潜热平均廓线与周边地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高原降水具有强烈的日变化,降水峰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16点左右,这些降水多以零散块状水平分布,而在垂直剖面上呈“馒头”状分布。统计结果还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活动较周边地区活跃,高耸的对流活动所形成的“云塔”如同“天梯”,使得低层大气中的高水汽含量和低臭氧含量空气向高空输送,进而造成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低层水汽大值区和臭氧低值区。  相似文献   
465.
柯伊伯带结构形成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伊伯带是指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的小天体构成的盘状区域.一般认为柯伊伯带小天体是早期太阳系物质凝聚成各大行星后的残留物,因此这些小天体能够为研究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很多重要的线索.该文首先介绍了柯伊伯带的发现历史及它的主要观测特征,然后回顾了近年来提出的形成这些特征的机制,最后讨论了柯伊伯带中有待解释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66.
贵州埃洛石的成矿模式及炼油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明果  付育勇 《贵州地质》1996,13(3):255-264
以高岭土为主料的炼油裂化催化半合成剂,已成为中外石化工业的主体催化剂,我国公有苏州高岭土为适用资源,缺口大。贵州及川南地区为世界上埃洛石的唯一连片产区,已有产地近300处,全区均为管伏10A埃洛石,成矿模式归结为:新第三幻以来,高岭石母岩在表生条件下,遭受淋滤作用和含矿液对下伏碳酸盐基岩的溶蚀,两种作用同步进行的”埋藏溶蚀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67.
应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南海东部沿岸沉积物U、Th和Fe的含量,沉积物U、Th和Fe的含量为和。研究了南海东部沿岸沉积物U和Th的分布规律,U和Fe含量的相关关系为:  相似文献   
468.
本文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碳与pH,Eh,盐度、化学耗氧量、硝酸氮、亚硝酸氮、活性硅酸盐的关系。由此得出的逐步回归的方程为 POC(μgC/L)=5527.06-667.56pH+9.71S影响悬浮颗粒有机碳的环境因子是pH和盐度。  相似文献   
469.
南沙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铁和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年11月(冬季)和1999年7月(夏季)两个航次对南沙群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深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Fe和Mn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Fe、Mn的平面和深度分布。在沉积物的上层几厘米处Fe和Mn都出现了峰值,这是上层Mn^2 (Fe^2 )氧化,再沉淀引起的,沉积物中Fe和Mn的深度分布是氧化锰(铁)和氢氧化锰(铁)的还原,扩散和再沉淀的结果,细菌在海洋环境的Fe、Mn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洋底的厌氧环境中细菌将Fe、Mn还原为低价离子或可溶性化合物向间隙水和上覆水移动,在沉积物表层的氧化条件下细菌又使环境中的Fe、Mn沉淀,使其再次富集。  相似文献   
470.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残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岩石组成、成岩演化、孔隙组合类型有一定差异,导致储集性差异明显,储集性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控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构造带古近系、白垩系储层岩性、物性参数等将本区储层分为4个级别,Ⅰ、Ⅱ类储层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Ⅲ类储层属低渗透储层可以作为寻找天然气的目的层,而Ⅳ类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非常致密型储层,甚至为非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