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67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In this work,we studied the variable stars in the open cluster NGC 1912 based on the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and Gaia DR2 data.More than 3600 CCD frames in B,V,R filters were reduced,and we obtained the light curves that span about 63 hours.By analyzing these light curves,we detected 24 variable stars,including 16 periodic variable stars,seven eclipsing binaries and one star whose type is unclear.Among these 24 variable stars,11 are newly discovered,which are classified as sixγDoradus stars,oneδScuti star,three detached binaries and one contact binary.We also confirmed 13 previously known variable stars.Based on cluster members identified by Cantat-Gaudin et al.(2018),we inferred cluster memberships for these detected variable stars.Using Gaia DR2 data,we plotted a new color-magnitude diagram for NGC1912,and showed the nature of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in kinematical properties and heliocentric distance.Among the 24 variable stars,seven variables are probable cluster members,which show homogeneity in kinematic characters and space position with the established cluster members.Four of the seven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are the previously discovered stars,consisting of twoγDor stars and twoδSct stars.The remaining three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which are allγDor stars,are firstly detected in this work.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se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estimated from the color-magnitude diagram are log(age/yr)=8.75,[Fe/H]=-0.1,m-M=10.03 mag,and E(B-V)=0.307.  相似文献   
92.
木本植被覆盖岸坡上波浪爬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岸木本植物构成的生态缓冲带作为新型的海岸软防护结构,兼具功能性和生态友好性,在沿海工程建设中愈发受到关注,如何深入开展其防护效果的机理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N-S方程中分别考虑树枝和树干的拖曳力影响,提出了木本植被作用下波浪沿斜坡爬升的表面波衰减的连续介质等效模型,并采用MAC法来跟踪自由曲面上的水颗粒轨迹。本文以波浪沿1/30的斜坡爬升为算例,对比讨论了有无植被作用下波浪的传播过程,并将算例结果与以往试验结果规律进行对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分别讨论了植物枝干的高度、密度、树枝倾斜角度等植被特性和波浪因素对植被消浪效果的影响,得到植被消浪的基本规律。文中的计算结果也可为实际的护岸工程和生态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科学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升综合思维素养水平是非常适合的。本文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理解为例,借助天球坐标的知识,多角度切入,对地球公转运动进行解析,有助于学习者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94.
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湖泊群消涨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泊是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理单元,湖泊消长与响应机制研究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9—2018年Landsat、气象、水文和农业种植面积等多种数据,在ArcGIS平台中利用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及目视修正方法提取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湖泊群空间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主要驱动因子与湖泊消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大湖泊(面积大于100 hm2)在面积上占优势,小湖泊(面积小于100 hm2)在数量占优势。趋势分析表明大湖泊面积和数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R=0.624 > R18,0.01=0.561和R=0.648 > R18,0.01=0.561);小湖泊减少趋势不显著。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研究区中部是大湖泊稳定分布区,大湖泊数量11~23个,面积2 208~4 581 hm2。研究区湖泊消长主要受到年实际引黄水量、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其中,实际引黄(河)水量影响所有湖泊(P≤0.01),而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分别对大湖泊(P≤0.01)和小湖泊(P≤0.05)影响显著。用这3个因子分别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在大、小湖泊面积和数量预测方面,精度分别达到75.7%和60.5%以上。  相似文献   
95.
选用海面至20℃等温线所处深度水层的平均温度来表征研究海域海洋上层热含量。利用这一特征值,分析1986—1990年期间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海洋上层热含量在秋季的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热含量呈南高北低分布,在7.5-22.1°N范围内。以130°E断面为代表,热含量的平均递减率为0.179(℃/纬度);(2)热含量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环流系统,其等值线因受黑潮和棉兰老海流的影响而由纬向分布转向经向分布。某些区域因受暖涡及冷涡的影响而呈封闭状分布;(3)热含量的年际变化与E1Nino事件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在E1Nino事件发生期间,热含量变得很低,高热含量(大于26.5℃)海区的分布范围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96.
菲律宾海热含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虹  胡敦欣 《海洋科学》1989,13(3):7-12
本文利用1986年及1987年秋季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进行的CTD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热含量分布及变化,得出,热含量由南向北随纬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北赤道流引起的等温线自南向北下倾造成的,另外也与南部和北部的冷涡和暖涡有关。本文认为,两年里热含量的差异可能与1986年生成的El Nin有关。另外,北太平洋赤道流体积输送量的变化与菲律宾海热含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7.
刘煜  白珊  刘钦政  吴辉碇 《海洋预报》2005,22(Z1):35-43
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应用于渤海的质点-网格海冰模式.该模式采用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海冰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冰厚分布函数取代传统渤海业务海冰预报模式中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的三类海冰分型.应用质点-网格海冰模式对2003年~2004年冬季渤海冰情进行了业务化逐日数值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8.
Carbonate cements are the most abundant authigenic mineral and impac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greatly in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is paper, Pinghu Formation of Xihu Sag was taken as a target. 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carbonate cements were investigated via optical microscopy, cathodoluminescence(CL), electron probe and in-situ carbon-oxygen isot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ate cements varied in types and shapes. Calcite/dolomite mainly present as poikilotopic cements, ...  相似文献   
99.
北极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冰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本文聚焦北极海冰变化幅度最大的西北冰洋,从营养盐、叶绿素、浮游植物群落和沉积碳埋藏等变化来讨论海洋生态环境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尽管太平洋北向流和北极周边河流输入加强可以增加西北冰洋上层营养盐储库,但由于夏季硅藻旺发向沉积物迁出大量生源元素,使得上层营养盐相对亏损,部分海域存在显著的氮限制和硅限制。随海冰减退,尽管夏末海盆区浮游植物呈现小型化趋势,但西北冰洋总体上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呈现增高的趋势;伴随叶绿素极大层下移、北扩,以硅藻为代表的生物泵过程得以更高效的运转。在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中,除原先北冰洋生态系统占据重要比份的冰藻外,硅藻等藻类的有机碳埋藏也逐渐增加。西北冰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生物泵的运转和碳的埋藏,而且给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北极海域目前已成为全球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大、海洋生态系统改变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0.
柏江湘  米贤武  李德俊 《海洋学报》2010,32(9):6205-6212
用一种全量子理论方法研究了波导、光学微盘腔与三能级量子点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求出其耦合后的透射模和反射模的解析解. 由于微腔表面粗糙引起反向散射,在微腔内形成两简并回音壁耦合共振模,其耦合率为β;量子点的两激发态分别以耦合率g1,g2与回音壁耦合共振模产生耦合. 在实数空间里,得出透射光谱和反射光谱的数值解,这些三能级模型结果比二能级模型结果更接近真实光学微盘腔系统,能更好地显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