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491篇
测绘学   259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402篇
地质学   947篇
海洋学   292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6年   2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稀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气象因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2001-2018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NPP时空格局,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采用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揭示了研究区NPP气候驱动因子及其影响。结果表明: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近18年植被NPP变化总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增速为0.56 gC· a-1,NPP均值为46.90 gC· m-2· a-1;②2001-2018年,年均NPP整体呈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从动态上而言,基本呈现沙漠腹地较稳定、四周较活跃的格局;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NPP主要受降水因子的影响,与降水、气温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从各因子驱动力分析而言,降水因子(0.614 4)为限制荒漠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2.
针对顶点成分分析方法无法实现复杂地表环境下的高光谱影像端元精确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协同多尺度顶点成分分析的端元提取方法,通过影像空谱特征融合和聚类分割,对不同分辨率空间尺度下的分割影像进行端元协同提取,并考虑噪声对影像端元提取精度的影响,提升端元提取的精度。首先,对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低秩矩阵分解去除噪声。其次,对高光谱影像进行空谱多特征提取,利用多特征融合和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割,获取地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信息,提升后续端元提取的精度。然后,对高分辨率影像空间降采样,利用顶点成分分析方法对降采样后的低分辨率分割图像进行端元提取,并利用坐标映射寻找高分辨率影像中的相应端元,利用光谱角来判定是否为纯端元。最后,遍历上述方法至所有分割影像以获取最终的端元集合。使用模拟数据和真实的高分五号高光谱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空谱协同多尺度顶点成分分析方法可提取高精度的纯净端元,且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3.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是我国北部重要的银、铅、锌、铜、铁、钨、锡成矿集中区之一。区内古生界火山―沉积岩地层发育齐全、华力西期―燕山期岩浆岩类型繁多,各时代构造形迹分布广泛、成矿地质环境优越,已发现和圈定各类金属矿床(点)78处。以金属矿床(点)的容矿围岩为基础,并且结合其空间几何分布形态和部分矿床(点)成矿作用特征,将本区主要金属矿床(点)大体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和石炭系宝力格庙组是本区多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地层,华力西至印支期构造一岩浆活动与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NE向深大断裂为导矿构造,控制和限定了成矿带内岩体和多金属矿的分布及产出,NW、NWW和NE向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成矿、容矿构造。NW、NWW向构造与NE向主干断裂交汇地段以及中酸性侵入体内部、边部、接触带是本区最主要的多金属找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95.
黑方台马兰黄土固结条件下孔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临夏地区的黑方台由于长期的农业灌溉导致台缘滑坡频发,整个台面普遍下沉3m以上。文章通过原状黄土的增湿固结实验、压汞试验和环境扫描电镜等对黑方台顶部和底部的原状黄土进行孔隙特征的分析。黑方台顶部黄土颗粒排列极为疏松、孔隙较大、黏土含量较低。底部黄土排列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孔隙,黏土含量较高。顶部黄土在固结实验中,21%含水量的黄土发生孔隙比突降,黄土的微观结构强度此时迅速减小或丧失。然而底部黄土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水敏性不强。利用压汞试验确定了黑方台顶部黄土的孔隙主要压缩区间为孔径大于100m、孔径5~20m之间; 底部黄土的孔隙主要压缩区间为孔径大于100m、孔径1~10m之间。而且孔径小于0.1m的孔隙随含水量的升高具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6.
常斌 《城市地质》2014,(2):32-35
本文在分析韶山地质公园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分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质遗迹的旅游资源等级,为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古砂岩型铀矿床。由于二次还原作用,古层间氧化带呈现为特殊的绿色或浅绿色。大量的钻探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完全氧化带主要发育于河道上游,还原带主要位于河道下游,过渡带位于二者之间。河道砂体中沉积韵律的迅速变化既可以控制区域性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发育部位,也可以导致古层间氧化带出现多卷头现象。铀矿体主要形成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过渡带中。但是,当完全氧化带中出现残留的、原始的灰色还原带时也可以出现铀矿化。研究认为,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产出位置的不断修正,是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的有效手段。而河道砂体沉积韵律或沉积微相发生明显变化、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接触、铀异常扩散晕发育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寻找富铀矿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998.
蒙古国某地航空物探异常综合研究及找矿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蒙古国某地90个航空物探异常的综合研究,推断其中多个异常为矽卡岩型磁铁矿引起的异常,后经地面异常检查及工程验证,证实其中5个异常是矽卡岩型磁铁矿引起的。初步估算,5个异常区内矿石量达1亿t左右。  相似文献   
999.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研究以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叶状藻礁剖面中岩石的微相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主要总结出6个微相类型,为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叶状藻粒泥灰岩—叶状藻泥粒灰岩、腕足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总结了一个在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由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叶状藻礁相、台内斜坡相和台内较浅水的斜坡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过渡,分析总结了叶状藻礁的沉积环境。微相组合及其在剖面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的总体沉积环境为潮下带浅水开阔台地环境。   相似文献   
1000.
高温冻土三轴强度分布及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由于高温冻土内部含有大量随机分布的初始缺陷,从而使其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离散性和随机性.基于3种不同围压下的试验结果,利用K-S检验法对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能较好地描述高温冻土的强度分布,随后对强度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基于连续损伤理论和Drucker-Prager准则,建立了高温冻土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通过3种不同围压下的试验结果与之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高温冻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