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5篇
  免费   8375篇
  国内免费   12220篇
测绘学   5782篇
大气科学   4939篇
地球物理   6334篇
地质学   21269篇
海洋学   6719篇
天文学   475篇
综合类   2741篇
自然地理   4911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759篇
  2022年   1895篇
  2021年   2379篇
  2020年   1948篇
  2019年   2356篇
  2018年   2065篇
  2017年   1822篇
  2016年   1921篇
  2015年   2216篇
  2014年   2177篇
  2013年   2782篇
  2012年   2926篇
  2011年   3111篇
  2010年   3061篇
  2009年   2888篇
  2008年   2965篇
  2007年   2649篇
  2006年   2717篇
  2005年   2283篇
  2004年   1597篇
  2003年   1330篇
  2002年   1283篇
  2001年   1172篇
  2000年   954篇
  1999年   507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8篇
  1979年   17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3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borehole, Xichen-1 well, drilled on the Chenhang Island,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ineralogical, petrographic, stable isotopic and minor-element data from the Holocene to Pleistocene interval (0–179 m ) in the Xichen-1 wel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400-m-long core is divisible into four mineralogical facies: a high-Mg calcitic aragonite facies (0–16.91 m, Holocene), an aragonitic low- Mg calcite facies (16.91–30.60 m, Late Pleistocene), a low- Mg calcitic facies (30.60–179 m, Middle-Early Pleistocene) and a low- Mg calcitic and dolomitic facies (179–400 m, Early Pleistocene–Late Miocene). The Holocene section has much higher whole-rock δ18O and δ13C values and Mg and Sr content than the non-dolomitized Pleistocene limestones (16.91–179 m). The 16.91–165 m interval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invariant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very heterogeneous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165 and 179 m, there is a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crease of whole-rock δ18O and δ18C with depth, and Mg content also shows a gradual increase with depth. Petrographic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Pleistocene reef sequence has been extensively affected by meteoric waters. We conclude that the Late Pleistocene section (16.91–30.60 m) and the Middle-Early Pleistocene section (30.60–165 m) have suffered incomplete and complete meteoric diagenesis,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Early Pleistocene interval (165–179 m) was diagenetically altered in a meteoric–marine mix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43.
本文简单回顾了构造相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构造相的控制因素;笔者从岩石的能干性出发,提出了地层能干性的新概念,计算了燕山地区前中生代各地层的能干性和印支期变形的温压条件,并对燕山地区印支期构造相进行了系统的划发,建立了印支期的相结构。提出了本区印支期构造相以变流相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4.
陕西洛南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是一套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的水下碳酸盐岩型重力流沉积,砾岩的形成同商州铁炉子栾川断裂带早期活动性质存在因果关系。通过1∶5万区调填图发现,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从母岩区到砾岩堆积区之间无断陷作用;沉积基底基本连续;砾岩沉积组构出现有序的横向变化规律,依次为母岩区层状白云岩(α区)、具有垂向张裂隙及流动构造的始滑区白云岩(β区)、具有节状构造的滑移区白云岩(γ区)和砾岩堆积区(δ区)。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时代厘定为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这也是华北地块南缘盆地环境的主形成期,砾岩是在东秦岭洋向华  相似文献   
945.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 是一类兼性厌氧菌,在湖泊和海洋有机物矿化过程和生物源性黄铁矿 的生成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环境溶解氧浓度对硫酸盐还原过程影响较大,硫酸盐还原菌在水体中的耐氧性是目前的研 究热点。文章采集了象山港和水口水库不同溶解氧水平下的水样,并在相应的溶解氧梯度下进行富集培养,以探讨不同溶解 氧浓度下硫酸盐还原菌的耐氧性特征及硫代谢相关菌的组成。结果显示,在富集培养条件下湖泊和沿海海域中Desulfovibrio (脱硫弧菌属) 和Desulfomicrobium (脱硫微菌属) 为主要硫酸盐还原细菌,而Shewanella (希瓦氏菌属) 和Sulfurospirillum (硫小螺体属) 为其硫代谢相关菌。Desulfovibrio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氧水平密切相关,随溶解氧浓度的减少,其相对丰度增加。 SRB 的耐氧上限为6.68 mg/L,明显高于以往纯培养或共培养的耐氧上限值。作者推测这不仅与其高氧环境的适应策略有关, 还可能得益于共存菌的贡献,后者可能通过消耗环境中的氧为Desulfovibrio提供生态位,提高其耐氧水平。  相似文献   
946.
松辽盆地是中国大型陆相湖盆,其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K2n1) 和二段(K2n2) 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形成环境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选取盆地后金沟剖面为研究地区,通过测定和分析烃源岩中的稳定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氧化还原条件。结果表明,后金沟剖面嫩一段(H 层位) 和嫩二段(N2 层位) 具有明显的差异:嫩二段相较嫩一段而言,有机碳(TOC) 值偏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值负偏,而且稳定氮同位素(δ15N) 值偏小,一致指示海侵事件发生之后导致嫩二段形成了缺氧环境。结合微量元素比值分析,古生产力参数Ba/Al、Ba/Ca,反映嫩二段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与TOC 的含量变化一致;Mo/Al、V/Cr 等氧化还原参数表明嫩二段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还原性更强,这与δ15N 值偏小指示嫩二段形成缺氧环境的结论相符,重建了沉积时期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沉积分布,还可以为国内其它湖相页岩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7.
1.IntroductionUntilnowTibetisstillthearchetypalregionwithcontinentalcollisiongoingoninit,henceitisanidealnaturallaboratoryforstudyingthegeologicevolutionofintracontinentalorogenicbeltandthecrust-mantledeepprocesses,aswellastheinteractionbetweenthemandthesupracrustalmovements.Forthisreason,forseveraldecadesgeologistsandgeophysicistsfromvariouscountrieshavemadeunremittingeffortsinthisregiontoprobeintotheoriginandprocessoftheplateauformation,withavarietyofcognitionsproposed.TheCMPresultsoftheSi…  相似文献   
948.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建  刘泽纯 《地质论评》1996,42(2):166-173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949.
面向21世纪的煤化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化石资源的角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考虑,应该大力开发温和化高效煤的新工艺,使煤炭资源逐步由能源型利用转化为材料型利用,近年来,我们在煤的溶剂萃取,脱硫降灰机理,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煤焦油中稠环芳香族化合物的分离精制,功能性高分子单体合成及一氧化碳高效吸附剂的制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合这些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煤化工的  相似文献   
950.
中条山—塔儿山成矿带属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华北断块金、银、铜、铅、锌、锰、铝土矿、金刚石成矿区中的3级成矿带,其中包括2个成矿系列、7个成矿亚系列和11个矿床式。2个成矿系列具有成矿世代的“双层性”、成矿物质来源的二元性、成矿作用的三阶段和矿化带展布与地质构造单元的趋近性等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