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25篇
  免费   11750篇
  国内免费   15530篇
测绘学   7261篇
大气科学   7051篇
地球物理   10782篇
地质学   28546篇
海洋学   8276篇
天文学   1340篇
综合类   4061篇
自然地理   6688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1007篇
  2022年   2588篇
  2021年   3172篇
  2020年   2571篇
  2019年   3260篇
  2018年   3066篇
  2017年   2776篇
  2016年   3008篇
  2015年   3343篇
  2014年   3405篇
  2013年   4060篇
  2012年   4175篇
  2011年   4364篇
  2010年   4271篇
  2009年   3887篇
  2008年   3830篇
  2007年   3531篇
  2006年   3387篇
  2005年   2833篇
  2004年   1977篇
  2003年   1650篇
  2002年   1509篇
  2001年   1434篇
  2000年   1251篇
  1999年   785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15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79年   29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3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8篇
  1954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葛云锦 《地质论评》2008,54(6):807-813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已成为标准的合成技术。目前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主要利用晶体生长法合成,包括高温高压利用石英(或方解石)晶体生长愈合裂缝形成流体包裹体和低温下采用过饱和溶液重结晶形成流体包裹体。由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烃类可能发生裂解,母液保真是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外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但远不及人工合成无机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那样系统和完善。国内关于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2.
133.
The Monte Carlo method is used to generate parent stochastic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from which a series of fractured rock sampl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orientations are extracted. The fracture network combined with a regular grid forms composite element mesh of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 in which each composite element is composed of sub‐elements incised by fracture segments. The composite element method (CEM) for the seepage is implemented to obtain the nodal hydraulic potential as well as the seepage flow rates through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CEM enables a large quantity of stochastic tests for the fractured rock samples because the pre‐process is facilitated greatly. By changing the size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samples, the analysis of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is realiz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components,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meability tenso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 volum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re illustrated in a numerical example.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4.
Biaxial test simulations using a packing of polygonal partic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cohesionless granular materials under monotonic loading is studied by performing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The diversity of shapes of soil grains is modelled by using randomly generated convex polygons as granular particles. Results of the biaxial test obtained for dense and loose media show that samples achieve the same void ratio at large strains independent of their initial density state. This limit state resembles the so‐called critical state of soil mechanics, except for some stress fluctuations, which remain for large deformations. These fluctuations are studied at the micro‐mechanical level, b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force chains and the fraction of the sliding contacts of the sampl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5.
实验研究不同盐离子对水分子拉曼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流体包裹体中常见的几种盐水溶液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采用了频移参数描述水分子拉曼峰的形变强度,并讨论了频移参数与盐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盐度越大,频移参数越大,水分子拉曼峰形变越大.对频移参数曲线斜率分析显示,盐类对水分子拉曼峰偏移程度影响的强弱顺序为NaCl>Na2SO4>NaHCO3>Na2CO3.讨论了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对水伸缩振动拉曼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价阳离子的影响明显高于低价阳离子;而阴离子对水拉曼峰影响的强弱顺序初步确定为Cl-≈SO2-4->HCO-3>CO2-3≈NO-3.  相似文献   
136.
土壤酶对碘离子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批式试验法研究了微生物、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其催化底物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Ⅰ-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能显著提高Ⅰ-吸附量,但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Ⅰ-吸附并无促进作用.葡萄糖氧化酶及葡萄糖含量在小于100 mg/L时对Ⅰ-吸附无影响,1000 mg/L时与Ⅰ-呈竞争吸附;脲酶及尿素随浓度增大,对Ⅰ-吸附的抑制作用变得明显;1~1000 mg/L范围内,纤维素酶和纤维素对Ⅰ-吸附没有影响;但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生成的中间产物可促进土壤对Ⅰ-的吸附.平衡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有机质浓度越大,降低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7.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8.
根据贵州普定陈旗堡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性,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角度,借助土壤学对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理论,对表层土壤20cm以下土层的土体物理化学性质与土体水分含量,即土体的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颗粒成分、孔隙比、矿物成分含量等对土体水分含量均有影响。土体中粉粒含量较高而粘粒含量较少,且粒度分配不均匀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孔隙率高的土体水分含量较高;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而长石、碳酸盐等原生矿物含量较高时,土体水分含量相对较小。石英对于土体持水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9.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及数据统计等工作,对研究区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不同类型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主要为内潮汐沉积作用和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次为深水原地沉积作用形成的渐变式混合沉积,但是不同成因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混合沉积类型往往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渐变式混合沉积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发育内波、内潮汐混合沉积微相、深水原地混合沉积微相和远源浊流混合沉积微相等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剖析了混合沉积的沉积机理;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杷榔组三段的混合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0.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08,44(3):95-98
介绍了复杂地层取芯钻探的实施情况,涉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采取的解决措施,为此类项目的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