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陆丰凹陷T5反射层整体上为3个正向和2个负向同相轴组成的(较)强反射波组,其中部为正向轴,即本次研究追踪的T5反射轴连续、分布广、最稳定,在深洼区为下超终止面,向岸或古地貌高地为上超面,是最好的区域对比和地震追踪标志层。T5反射层整体对应3个岩性层段,其中部岩性段为灰岩或与之可对比的灰岩与砂泥岩的互层,陆丰凹陷北西部则均为砂泥岩,并对应T5反射轴,年龄185 Ma,为三级层序TB21最大洪泛期前后的沉积,是南海运动以来海水整体变深背景下,陆丰凹陷首次由滨海过渡到浅海陆架的一次明显海侵期沉积。中部岩性段之上常为一套砂岩层及再向上的泥岩发育段,为TB21下降体系域和另一期海侵沉积;中部岩性段之下邻接的砂泥岩互层层段为TB21内的一个四级层序。T5反射层对应灰岩与其上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附近储盖组合有利;层序的旋回变化及继承性发育的地貌高地是该层段油气有利勘探区带平面展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2.
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中锶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与重晶石矿床的差异性,文中对大型钡成矿带的锶同位素组成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地层钡矿床中23件钡解石、毒重石、重晶石样品的87Sr/86Sr比值集中在0.707 771~0.708 869,平均值为0.708 379,低于寒武纪海水87Sr/86Sr比值(0.709),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有幔源物质的混入,锶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海水与海底热卤水混合的结果,该过程类似于造成重晶石在海底沉积物中富集的现代洋底热水活动。志留系地层钡矿床中12件钡解石、毒重石、重晶石样品87Sr/86Sr比值集中在0.708 242~0.708 809,平均值为0.708 447,高于志留纪海水87Sr/86Sr比值(0.707 93),可能是同时代海水与深部热水混合所致,并有较高放射性成因壳源锶的混染。锶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海水与海底热卤水混合的结果。文中锶同位素的研究为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的海底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3.
湖北省近45年降水气候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可群  陈正洪  张礼平  刘安国 《气象》2007,33(11):58-64
从气候倾向率、旱涝倾斜度以及强降水过程次数与强度等方面,对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近45年雨量观测资料及来自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站洪涝干旱受灾面积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湖北东部,尤其是江汉平原东南部的年雨量呈增加趋势,而年降雨天数有减少的趋势;年雨量的增加主要是大雨或强降水增多造成的;湖北省强降水过程及其中心强度呈增多和加强趋势。雨量增多、雨强加大、围湖造田、江河水位高出江汉平原地表以及江汉平原自然下沉等因素加大加快了旱涝灾害程度与频率,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4.
冬季中国上空平直西风环流条件下的西风波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56,27(4):345-360
在亚洲中部和南部上空平直西风的环流条件下,往往有一个个高空西风带的低压槽从亚洲西部越过西藏高原移到中国东部。这类高空的低压槽在低层对流层大气中表现不很清楚,但在高层对流层中却表现很显著。在本文中对于这类高空槽的结构和性质作了叙述,并举出1956年2月10—12日的一个高空低槽的例子。  相似文献   
45.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环流型的特征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根据1958年7月8—18日和1957年7月21—30日东亚低纬度的两个悬殊的环流型,分析了在这两个时期内东亚低纬度环流的各种特征。结果得出,在经向和纬向环流期间,无论北半球纬向风带的位置,长波系统的配置,副热带高压活动的情况以及赤道辐合区的分布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此外,台风活动的次数也表现有很大悬殊。其所以有如此悬殊,可以从该两时期低纬度流场的特点来说明原因。在中国大陆上,在这两个时期的天气过程也很不同,在经向环流期间,大陆上的主要雨带成东北—西南向的,而在纬向环流期间,雨带便成东西向分布,并集中在江淮流域之间。 另外,我们又研究了在这两个时期内南北半球间环流关系,从手头所掌握的资料分析结果看,两者关系相当密切。在东亚低纬度经向环流期间,南半球(特别在澳洲)也盛行经向环流,并且在澳洲附近从南半球向北半球的质量输送也最强烈;而在东亚低纬度纬向环流期间,南半球也盛行纬向环流,澳洲附近的冷空气活动不显著,越过赤道向北的质量输送也比较弱。  相似文献   
46.
滇西地区的九顶山铜钼矿、北衙金矿和姚安铜矿是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矿床.九顶山、北衙和姚安矿区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十分相似:各矿床的δ(34S)组成分布范围比较窄,在-2.4×10^-3~4.5×10^-3之间,平均值为0.64×10^-3,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说明硫主要为深部岩浆来源;各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N(206 Pb) /N(204 Pb),N(207 Pb)/N(204 Pb),N(208 Pb)/N(204 Pb))相似,都比较稳定,依据构造模式判别及成因分类综合分析,铅具有深源性,主要来源于地幔和下地壳,显示造山带铅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资来源,主要成矿物质都来自深部地幔.  相似文献   
47.
以天然钙蒙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离子固化剂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开展素土与改性蒙脱土在相对湿度(P/P0)0~0.95区间的水汽等温吸-脱附试验,通过吸附速率曲线、晶层间距d001值变化曲线分析蒙脱土水合机制,并采用蒙脱土孔隙比变化曲线关联分析水合-孔隙演化规律,提出不同尺度孔隙吸附水的界限相对湿度区间。在此基础上,基于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以及压汞试验对离子固化剂改性蒙脱土水合过程的孔隙分布特征进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钙蒙脱土,00.8~0.9时,黏土颗粒表面持续吸附弱结合水,此时大孔内逐渐充填水分。离子固化剂通过改变蒙脱土的微观物理化学性质(阳离子与晶层基面)调控其吸附水特性,进而影响不同尺度孔隙的吸附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