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7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1942篇
测绘学   1068篇
大气科学   738篇
地球物理   952篇
地质学   3788篇
海洋学   819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486篇
自然地理   79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进我国以来迅速增长,呈现外来物种入侵势态,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通过遥感手段监测可以获取互花米草的时空扩展规律,为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3个主要湿地区域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选取了2014—2019年Landsat 8 OLI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归一化差异湿度指数(NDM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提取互花米草生长的高湿度区域;然后,通过植被指数构建表征植被物候特征的时间序列曲线,确定互花米草与其他植被的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最后,基于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数据构建决策树提取互花米草。通过与现有的互花米草决策树提取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在3个研究区的提取结果均为最优提取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对提取互花米草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2.
地面沉降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的缓变性地质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地面沉降在建模时需要地裂缝等不连续结构的位置、走向、深度等信息,在构建微分方程模拟时需假设模型连续,这对开展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一体化模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于2000年出现的近场动力学理论提出以积分形式描述材料受力过程,方法具有无需先验知识与连续性假设的优点,在材料的疲劳、损伤、断裂等模拟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其在岩石水力压裂、滑坡、饱水岩土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应用近场动力学进行区域地面沉降建模求解的一般方法;结合InSAR技术获取的沉降信息、三维地震频谱谐振勘探技术获取的地下结构与密度信息等,提出了模型的反演调参与优化方法。以北京东部梨园-台湖镇-张家湾镇区域为实验区,建立了其4 km×6 km范围、0.2 km深度的近场动力学地面沉降模型,以实验区地下水位月均下降速率为边界条件,对2007—2010年地面沉降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 mm,表明近场动力学在地面沉降建模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3.
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静沉降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鋆  高光  李一平  王珂  逢勇 《湖泊科学》2006,18(5):528-534
本文分别采用斯托克斯沉降速率公式和重复深度吸管法计算了2005年4月、5月间在太湖进行的四次静沉降模拟实验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属于絮凝沉降.2)水体中悬浮物浓度与沉降时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指数衰减规律(R~2>0.80),悬浮物中无机物含量较高时这种规律更为明显(R~2≥0.99).3)悬浮物浓较低时,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悬浮物浓度较高时,沉降速率随悬浮物浓度升高而增大.经拟合沉降速度(ω)与悬浮物浓度(C)之间符合Logistic曲线ω=0.021/(1 exp(-0.026(C-166.3))),R~2=0.98,n=54.4),斯托克斯公式可用来粗略估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而重复深度吸管法则适合于较精确地计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但在计算时须注意根据悬浮物的特性,选取其特征沉降速率.本文计算得到的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范围为0.002 cm/s-0.005 cm/s.  相似文献   
994.
黄土液化微细观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液化演化过程的微观机理分析是液化防御的科学问题之一。通过微细观及动力学试验探索黄土液化的本质和影响因素。首先用CT细观扫描实验探索黄土渗透液化的细观变化,研究表明土体液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弱碱性盐类胶结物的吸水作用导致土样含水面整体上升;试样达到高饱和度,大孔隙周围颗粒间胶结物质破坏后有效应力为零,土层液化。粉土的孔隙尺寸和特殊的胶结物质导致高饱和度。土样微观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土的液面上升和破坏强度。针对低黏性粉土、粉质砂土及粉质黏土的三类黄土液化实验分析表明,低黏性粉土动荷加载时间更短,更易于液化,即低粘性粉土液化最为严重,粉质砂土为中等液化,粉质黏土相比其他黄土类别不易液化。电镜扫描土样微观结构参数分析表明,土颗粒周围胶结物质的化学元素比值(Ca/Fe),以及土颗粒粒径分布和孔隙尺寸(孔隙与颗粒比)均影响液化等级,可初步判断液化的强弱。  相似文献   
995.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underground fluid observation data in Lijiang area,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The data include the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in Dangxiao well and Jinjia well, and the ion measurements in Ganze spring. Combining with the data of regional hydrogeology, rainfall, well structures, and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we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of each measurement item before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on August 3, 2014 and discuss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The water levels of both Dangxiao well and Jinjia well are influenced by local rainfall, but the former shows hysteresis according to rainy seasons and is the long trend influence; while the latter shows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high water level and rainy season, indicating good connection between well water and shallow aquifer. The recharge water for Dangxiao well is in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located at the major connecting section between the well water and the aquifer; the water temperature varia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scharge status and variation of water level. The Jinjia well is always in static level, and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below the major connecting section between the well water and aquifer, so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affected little by water level variations and in smooth fluctuation. The recharge source for Ganze spring can generally increase the contents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ions, so does the conductivity. The water level data of Dangxiao well since 2012 are decomposed with wavelet technique. The results, excluding such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as the noise and the semidiurnal and daily wave components influenced by earth tide, are further processed with difference metho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trend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change of water level is enhanced and in relatively rapid increase before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temperature values are high. The tendency of water level in Jinjia well displays descending,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temperature shows ascending. The content of calcium ion, magnesium ion, bicarbonate ion, and conductivity of Ganze spring are descending, while the content of fluoride ion is ascending.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of underground fluid in Lijiang area appeared in turns and were accompanied with minor earthquakes befor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which indicates enhancing of regional stress and increasing of fluid activity.  相似文献   
996.
邓莉  谭毅培  刘双庆  马婷  卞真付  曹井泉 《地震》2018,38(3):158-169
2015年8月12日发生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连续地震波形资料, 对爆炸发生过程的精细分析是深入调查爆炸事故发生原因、 快速估计事故所造成灾害与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首先利用震相到时和质点运动轨迹信息对记录波形中能量较强的震相性质进行分析, 再通过模板匹配算法检测爆炸过程中是否存在两次大爆炸以外的小爆炸事件, 并对检测方法的效能进行检验, 最后依据波形互相关得到的震相到时差估计两次较大爆炸的相对位置。 计算结果显示区域台网记录波形中能量最大的体波震相可能为沿沉积层顶部传播的Pg震相, 垂直向能量最强的面波震相为Rg震相, 而能量较弱的初至震相可能为结晶基底首波; 爆炸过程中除了两次能量较大的爆炸以外还能检测到两次较小的爆炸事件, 其当量相当于约ML0.5的地震; 基于两次大爆炸Pg震相相对到时信息得到第二次大爆炸发生在第一次大爆炸的北西侧, 两次爆炸位置距离约50~55 m。 本文研究结果为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提供了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内蒙古测震台网自"十五"数字化网络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华南速度模型。多年的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结果显示,华南速度模型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016年开始使用的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也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各区域地震定位的需求。本文对内蒙古地区2009~2016年记录的所有M_L≥3.0地震震相数据利用速度拟合和折合走时方法,反演适合内蒙古西部、东部、中部各区域的分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并对西部速度模型、东部速度模型、中部速度模型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定位误差较小,可靠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反馈模型的地表相关多次波消除方法SRME(Surface-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近年来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共聚焦点CFP(Common Focus Point)道集代替炮集,可以将该方法扩展至层间多次波的消除.地表数据驱动的层间多次波消除方法直接利用地表观测数据进行层间多次波预测,避免了构建CFP道集所需的聚焦运算,特别是与层相关的层间多次波消除方法有效提高了多次波预测的计算效率.但地表数据驱动的与层相关的层间多次波消除方法并没有从理论上被严格地推导证明,其与CFP方法之间的关系亦未被讨论.本文在CFP方法的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地表数据驱动的与层相关的层间多次波消除方法,阐明了CFP方法与地表数据驱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野外实际数据,应用实例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 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 m增加到20 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 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 m以上时,3.6 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 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 m以上.  相似文献   
1000.
洞庭湖退田还湖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姜加虎  张琛  黄群  邓学建 《湖泊科学》2004,16(4):325-330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盛期面积达6000km2以上,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但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萎缩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并由此引发了江湖洪水愈演愈烈的形势.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之后,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湖区各地随即积极开展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工程.本文针对湖区退田还湖双退堤垸的生态恢复过程,选择湖南省汉寿县的青山垸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了湖泊湿地恢复的阶段性特征,并为我国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