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6篇
  免费   1514篇
  国内免费   2193篇
测绘学   1151篇
大气科学   744篇
地球物理   1150篇
地质学   4322篇
海洋学   1009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524篇
自然地理   858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484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421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90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思茅盆地目前是中国唯一的含古代固体钾盐矿床的沉积盆地,其钾盐形成时代、物源特征、海侵方向等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依据海相硬石膏的形成条件、存在形式、同位素分馏机理,重点分析了盆地内MZK-3井蒸发岩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①岩盐中的硬石膏在蒸发盆地析岩盐阶段即可形成,单独成层的硬石膏是由原始沉积的石膏经历了沉积埋藏升温进而脱水而成;②岩盐中硬石膏的硫同位素值具有"双峰"特征,分别为14‰~16‰和8‰~10‰或6‰~8‰,这体现了硫酸盐的双重来源——原始海水中的硫酸盐和陆源淡水输入的硫酸盐或火山活动提供的硫源;③硬石膏层的硫同位素在区域上具有对比性,结合~(87)Sr/~(86)Sr值的特征,认为其代表了海相的沉积环境;④硬石膏层的硫同位素值平面上由南向北降低,可能反映了在此方向陆源淡水或火山活动对蒸发岩盆地的影响逐渐增强,进而说明这可能也是海侵的方向。可见对硬石膏硫同位素的研究,不仅在沉积学上能揭示物源、沉积环境、海侵方向等信息,更能对研究区钾盐矿床勘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减小趋势,且走向上由NE向SW也具微弱减小趋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高原内部,揭示出盆-山过渡带新生代加强的褶皱冲断剥蚀浅表作用。基于龙门山区域低温热年代学和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稳态冲断剥蚀热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速率约为5~10 mm/a,抬升剥蚀速率为0.4~1.0 mm/a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缩短速率为0~15 mm/a,它们与现今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由西向东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特征反映出新生代稳态的高原东向扩展生长过程,即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冲断扩展和浅表剥蚀作用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993.
陕西岐山二郎沟蓟县系剖面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发育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自下而上出露龙家园组和巡检司组。两个岩组共采集、测试了碳、氧同位素样品184件,结果显示δ13 C值落在-1.747‰~1.144‰之间,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值为-0.523‰;δ~(18)O值整体在-8.662‰~-2.540‰之间,大部分落在-5.5‰至-3‰,平均值为-4.469‰,低幅高频振荡。碳同位素旋回性较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出4个旋回。碳、氧同位素曲线与燕山地区蓟县系已有研究结果相似性较高,其中,巡检司组近顶部出现的约为2‰的负偏事件,可大致对应于蓟县剖面雾迷山组顶部至洪水庄组的负偏事件。碳同位素的升降趋势及藻类数量(叠层石)丰度变化表明当时海平面在不断变化。此外,二郎沟剖面研究结果还与俄罗斯南乌拉尔阿孜瓦尔组以及加拿大霍恩比湾群的碳、氧同位素曲线也颇为相近,符合全球中元古代碳同位素组成特别稳定的特征,是对全球统一的古海洋背景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4.
山旺期是中国陆相新近纪地质年代中的一个时段,代表了古老哺乳动物类群式微、现代化的哺乳动物类群滥觞的全新时期。山旺期大体与全球海相的布尔迪加尔期(Burdigalian)对应,开始的时代大约在20 Ma (百万年)左右。但长期以来,中国代表山旺期开始时段的地层中,很少有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因而学术界对这一重要时期的哺乳动物演化面貌知之甚少。这也使得相对应的陆相年代地层单位山旺阶的下界迟迟难以确定。近年来对内蒙中部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在苏尼特左旗敖尔班地区发现了含有谢家—山旺时期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敖尔班组),为以上困难的解决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敖尔班组的沉积连续,从下往上哺乳动物群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下部的下敖尔班动物群中含有双柱鼠类(distylomyids)、拟速掘鼠(Tachyoryctoides)、中华鼠兔(Sinolagomys)、基干有角类(basalpecoran)等原始类群;而上部的上敖尔班动物群中,上述类群已完全绝灭,出现了巨尖古仓鼠(Megacricetodon)、古仓鼠(Cricetodon)、跳兔(Alloptox)等新类群,鹿科(Cervidae)开始适应辐射,并出现了从非洲迁移而来的嵌齿象类(gomphotheres)和从美洲迁移来的安琪马(Anchitherium)。动物群的特征反映出下敖尔班动物群很可能还处于谢家期的末尾而上敖尔班动物群已进入了山旺期。古地磁数据显示敖尔班组的时代大约在21~17.5 Ma之间,可以包含海相布尔迪加尔期开始的时间点。本文推荐以最原始的冠群鹿科双叉鹿亚科(Dicrocerinae)在敖尔班剖面上的首现作为山旺阶下界的标志,该层位恰位于古地磁极性带C6n的底界,时间为19.722Ma。在中国地区,其它包含山旺阶下界的剖面还包括甘肃兰州盆地的对亭沟剖面、青海西宁盆地的谢家剖面、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铁尔斯哈巴合剖面等,与上述剖面相比,敖尔班剖面在20~18 Ma之间的哺乳动物群最为丰富,因此是建立山旺阶下界层型的最佳地点。  相似文献   
995.
对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宝塔组进行连续而高密度的碳、氧同位素和牙形刺采样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碳同位素值及曲线形态与晚奥陶世凯迪期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Gutternberg Inorganic Carbon Excursion (GICE)一致,并显示出的三个次级峰值。宝塔组自下而上发育牙形刺:Protopangerodus insculptus带和Hamarodus brevirameus带。通过与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其他剖面宝塔组碳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发现GICE事件在不同剖面发育程度不完全一致,南部发育较北部更全,宝塔组起始沉积时间有差异。通过与湖北、安徽、塔里木盆地、北美和瑞典地区的对比,认为中扬子地区宝塔组可能发育不完全;塔里木盆地其浪组与四川盆地宝塔组可对比;再次证实GICE事件具有全球性属性,其多次波动的特征可能与地球古海洋环境变化和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部普遍发育凝灰岩夹层,但对火山灰的来源存在不同认识。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在早—中三叠世为连续海相沉积,较为完整的火山沉积记录为探讨火山灰的来源提供了基础。本文以右江盆地者堡敢南一带早、中三叠世之交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在剖面测制基础上,对含凝灰岩层段灰岩进行生物地层分析,划分为4个牙形石带,分别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间隔带;Neospathodus waageni—N.abruptus组合带;Neospathodus homeri—N.triangularis组合带以及Chiosella timorensis间隔带,由此确定第17层凝灰岩为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凝灰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为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属于亚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显示为右倾轻稀土富集,明显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U、Th和Ba等)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P和Ti等)亏损,整体表现出与弧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对凝灰岩形成时代进行精确限定的基础上,通过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的区域分布、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右江盆地中—下三叠统火山岩层序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凭祥—十万大山一带火山岩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7.
先存断层的活化对许多热液矿床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盆地的不整合型铀矿是一个受活化断层控制矿床的典型例子。该铀矿产于基底与盆地砂岩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并与根植于基底的断层密切相关。这些控矿基底断层切穿并错动了盆地的不整合面。一系列证据表明这些基底断层以韧性的方式形成于盆地之前,但在盆地形成之后又发生脆性活化,而正是这种断层活化作用控制铀矿的产出。先存断层作为完整岩石中的薄弱位置,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其活化比产生新断层更容易发生。数值模拟表明在后期挤压构造运动中,有先存基底断层的不整合面被显著错动,而无先存断层的不整合面并没有错动。基底断层的脆性活化,不仅在活化过程中为流体提供了驱动力,而且由于活化导致岩石渗透率的提高,为后期的流体流动提供了通道以及容矿场所,形成阿萨巴斯卡盆地的不整合型铀矿。  相似文献   
998.
天然水体中存在同化二氧化碳(CO2)的光合作用,也存在释放CO2的微生物呼吸过程。地球表层水体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气之间CO2交换的方向和通量主要受大气圈和水体表层CO2分压(pCO2)的制约。水体pCO2值可以通过对近水面气体成分变化过程的现场仪器检测或者根据测定的水体化学参数运用经验公式计算求得。迄今对陆地水体,尤其河流筑坝形成的"蓄水河流"(下称水库)水体CO2动态研究中,由于水域及其近表层大气成分的时空多变,一般采用水化学参数计算方法求得水体的pCO2值。全球约70.97%的水库表层水体pCO2高于大气pCO2。全球尺度上水库表层水体pCO2自热带向寒温带逐渐递减;单个水库水体的pCO2一般呈现"出库>入库>库中"、pCO2随深度而增加的变化规律。水库表层水体pCO2的时间变化一般表现为"冬季>夏季、消融期>冰冻期、黑夜>白天"。水库水体的pCO2是其水化学平衡的结果,受水温、水体pH、水生生物活动以及外来水体的混合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较为复杂。为精确量化水库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水文学、湖沼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学者有必要合作,共同努力进行水库流域尺度的实地观测,完善水体溶解无机碳计算模型,深入探讨水库水体碳动力学机制,为全球碳循环研究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9.
为提高森林沼泽景观浅覆盖区地质剖面测量的精度和效率,本文以黑龙江省呼玛县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剖面测量为例,探讨利用GPS测量技术进行地质剖面测量的方法和流程。结果表明,利用GPS工具,通过室内数据准备-野外GPS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剖面图的生成等流程,并结合SECTION软件及EXCEL软件,可以避免视野通透性差、测量路线障碍物多、地形复杂等许多不利因素,以较小的误差较快的速度实现地质剖面测量。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黄塘地区晚侏罗世长林组发育一套层状硅质岩,夹薄层凝灰岩,产硅质海绵骨针和硅质钙藻,其硅质岩沉积环境复杂,成因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该区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在FeMnAl三角图中样品位于生物成因区及附近,Mo和V含量富集、轻稀土富集、Eu弱负异常及U/Th值也都具有典型的生物成因特征,且微观特征显示其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黄塘硅质岩在Fe2O3/TiO2Al2O3/(Al2O3+Fe2O3)、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La/Ce)NAl2O3/(Al2O3+Fe2O3)图解中都投在了大陆边缘及附近。ΣREE值较高、Ceanom值、MnO/TiO2值及(La/Yb)N值等这些地球化学指标一致表明黄塘硅质岩处于受陆源物质影响的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早期开始发生海侵并伴有小规模的火山活动,整体为还原环境,局部可能水体较深,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浙江地区的石油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