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01.
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  相似文献   
602.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相似文献   
603.
赵世湖  尹丹  窦显辉  郭莉 《测绘学报》2015,44(3):316-322
深入分析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线阵推扫成像过程中运动目标影像的时空移变特性,充分利用卫星多线阵推扫成像传感器排布特点和卫星成像时间、姿态和轨道等辅助参数,建立了线阵推扫时空移变成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景卫星影像不同波段信息的目标运动信息提取方法,并采用资源三号多光谱影像进行了飞机飞行速度信息提取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基于单景卫星影像提取速度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0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溧水盆地(次)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溧水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众多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之一,在盆地内自下而上发育有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姚家边组和甲山组粗面质火山岩和若干个同源的次火山侵入岩体。针对溧水盆地火山岩-次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龙王山组玄武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5 Ma±1 Ma,大王山组粗安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1 Ma±1 Ma,姚家边组粗安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8 Ma±1 Ma,另外1个粗安斑岩体的年龄为131 Ma±1 Ma,它们均为早白垩纪岩浆活动的产物。上述年龄数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盆地火山岩的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主要集中在135Ma~127Ma之间,均受制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05.
电厂直接空冷风机系统扰力测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直空冷风机系统产生的扰力,运用无线动态应变测试技术对风机轴进行动应变测试,准确地测出了风机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产生的对桥架的扰力,为国内空冷自主化设计提供了参考。风机扰力由四个主要成份组成:1.由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扰力;2.由扇叶平面外振动引起的扰力;3.由空气反作用力引起的扭矩;4.由空气反作用引起的竖直向下的轴向力。  相似文献   
606.
攀西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攀西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可划分为三个条带:丽江至华坪、华坪至会理和会理至巧家。三个条带内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异,反映出本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测区内沉积层厚度为3-5km,其电阻率小于30Ωm。在地壳中约33km深处有一低阻层,厚度为5-12km。在红格和华坪两测点之下,深度为82-90km处出现第二个低阻层,它们指示出软流层顶部埋深。  相似文献   
607.
兰州遥测地震台网现状及台站选建中应注意的问题王周元陈兰新曲正杰赵新民张国柱胡启昌豆耀华胡友成张立光张素萍曾文浩(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遥测台网观测现状改造建议兰州遥测地震台网运行已20多年,仪器磨损老化严重,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08.
"发蛟"灾害的成因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蛟”是江苏宜兴市湖Fu镇,张渚等地植被覆盖良好的低山区发生的一种局地性泥石流灾害。作者通过对湖Fu镇一处发蛟地的调研,从黄石山区的地表组成,气候条件和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发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09.
Five generalized physical models of drfferent distortion ratios were bruit according to DOU Guo-ren‘s similarity theory of total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for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gions. Experiments on local scour in front of groins were made under the actions of tidal currents and waves with clear and sediment entraining water. The scour depths under different dynamic actions ar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e distortion ratio on the depth of scour hole is discuss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cour depths for distorted and undistorted models is given.  相似文献   
610.
井间地震正演模拟是在给定地层参数及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求波动方程数值解的过程.本文详细推导了井间二维声波方程四阶差分方程;根据假设的包含楔形体和丘状体的理论地层模型,对其波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据胜利油田垦71区块两口井的实际声波测井资料建立了精细速度模型,对其正演模拟的合成记录波场进行分析,并把合成记录反射波成像与实际的过井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设计观测系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