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529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322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1066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8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Earth Orbit (LEO) communication constellations, it has become a hot area of research to provide additional navigation augmentati...  相似文献   
982.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ubmillimeter wave observational conditions of Yangbajin, a Portable Submillimeter Telescope (POST) is used to measure the zenith atmospheric opacity at 460 GHz from November 2008 to December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rtiles of atmospheric opacity during the observing time at 460 GHz at Yangbajin Observatory is 1.25, 1.42 and 1.63, and the time proportion of atmospheric opacity less than 1 is about 3.4%. At last, the submillimeter wave site conditions of Yangbajin with those of other submillimeter observatories in the world are compared, and the possible caus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submillimeter atmospheric opacity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983.
1 研究背景 同震变化和震后效应来自震源区域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为震后趋势研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杨竹转等(2005,2008,2014)研究发现,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阶变与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在中国大陆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机理较复杂;在2013年芦山地震中,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区域构造不同地震的同震变化.基于此,本文就2021年5月21日漾濞MS 6.4地震在云南地区流体测项的同震变化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4.
地下管线实际形状与准确位置的确定是探地雷达图谱解释的主要内容之一.制约管线探地雷达反射归位精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电磁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如何准确确定电磁波传播速度是探地雷达偏移处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便于对探地雷达图谱特征进行定量解释,开展了不同大小、埋深与重叠等情况管线的正演模拟与模型实验.结合小波熵理论与频率波数偏移成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熵的探地雷达频率波数偏移成像方法,将其应用于地下管线正演模拟与模型实验探地雷达信号偏移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探地雷达图像经基于小波熵的频率波数偏移处理后,电磁波速度的估计值与真实值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随着管线管径大小与埋置深度的增加,绕射双曲线的开口弧度不断增大,管与管之间绕射波交叉干扰越严重;探地雷达信号经基于小波熵的频率波数偏移处理后可大大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压制了多次波的干扰,使绕射双曲线更收敛,能量更聚焦,从而有利于地下管线实际形状与具体位置的准确提取.研究结果对城市地下管线探地雷达图谱解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5.
针对传统双混频时差法测频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差拍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方法,基于正弦差拍技术、同步采样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频标比对系统,可实现对5MHz、10MHz等频标信号的比对测量。实验结果证明,测量10MHz频标信号时系统本底噪声约为1×10^-12/s。系统拥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以及成本低的特点,在时频测量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6.
楼盘施工注浆及荷载对唐山矿井水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唐山矿井水位上升速率明显加快,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本文从地下水动力学和荷载效应角度,利用抽(注)水试验模型和均布荷载下半无限大的弹性空间理论模型,分析井孔附近楼盘施工注浆及建成后荷载作用对井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距井孔200 ~700m范围内注浆,每天注浆2500 m3,注浆270d,能引起井水位上升8~11m的变化;大面积的楼盘荷载作用可以引起井水位上升约4m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唐山矿井水位的上升异常与楼盘施工注浆及建成后的荷载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7.
IPSTAR系统由IPSTAR号卫星、地面业务关口站和小口径天线地面终端组成.本文通过建立调制方式模型和高斯信道模型,分析卫星信号信噪比及传输性能,对比信噪比不同的星座图,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使用QPSK调制方式调制、传输地震数据对信号的影响,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地震数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8.
由于浅部、局部不均匀三维异常体的影响,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MT)观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畸变校正.本文针对相位张量不受局部电场畸变影响的特点,研究相位张量分析约束下的大地电磁测深(MT)阻抗张量GB(Groom-Bailey)分解方法.分析由相位张量得到的相关参数,结合初步电性结构维性判断及二维或近似二维电性结构条件下电性主轴方向等信息,设计较合理的GB阻抗张量分解初始模型,提高GB算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同时,在传统GB分解求解模型的基础上,将各向异性参数引入目标函数,并采用共轭梯度法进行模型的最优化求解.理论数据计算结果表明,MT阻抗张量GB分解方法的计算结果,依赖于初始模型中电性主轴角、阻抗张量值等参数的选择,相位张量分析约束下的GB分解方法能有效改善算法的稳定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此外,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初始模型选择下,较之传统的GB分解方法,尽管各向异性参数仍旧无法求出,但带各向异性参数的GB分解方法在计算效率和结果可靠性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选择实际大地电磁测深点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取得了理想的电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89.
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密度界面反演具有严重的多解性,已有方法较少利用已知信息约束反演过程,导致界面反演结果可信度降低.本文在反演过程中,利用已有地质信息作为约束条件,有效提高了三维界面反演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利用指数变密度模型,通过已知密度分布计算模型参数,使其更加接近实际密度分布;2)引入已知深度点约束,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3)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纠正界面畸变,使其适用于界面起伏较大的情况;4)频率域正演与空间域迭代反演相结合,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保证反演收敛.通过模型检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中蒙边境地区东段莫霍面深度反演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0.
It has been debated whether there was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during the Cretaceous. In this study, a paleomagnetic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Late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88 Ma) of the Shimaoshan Group in Yongta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Rock magnetic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magnetite in pseudo-single-domain and multi-domain grain and hematite were predominant magnetic phases.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successfully isolated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al components at high-temperature interval (>500°C) from 383 specimens in 19 sites, which yielded a paleomagnetic pole for the studied section at 83.1°N, 152.6°E (N=19, A 95=3.9°), and the scatter S B=9.0. The Fisher distribution of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VGPs) and the consistence of S B with the expected value at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indicate that the yielded paleomagnetic pole is free of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influence. The new pole, which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at from the Eurasian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APWP) curve, suggests no obvious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sampling site during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