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4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636篇
测绘学   242篇
大气科学   503篇
地球物理   729篇
地质学   1320篇
海洋学   323篇
天文学   95篇
综合类   361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海相泥盆纪遗迹组构及其与沉积层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新疆和华南海相泥盆系中识别出交切、并列、叠覆遗迹组构(相关遗迹组构类)和欧氏、拓扑遗迹组构(本体遗迹组构类).通过对火山碎屑风暴岩中复合交切遗迹组构的研究发现,共生组合在一起的遗迹化石,可划分出6个遗迹阶层,具有不同的先后、世代关系和指相意义.拓扑遗迹组构分析表明,庞大的雕画迹家族可归并为3个拓扑类,它们分别同胚于线、树、网.雕画迹从线至网的拓扑形态谱系结构,分别代表深水或缺氧环境中,造迹生物寻觅式、探索式和诱捕式的觅食行为.研究表明:遗迹组构分析对副层序、凝缩段、不同海平面变化速度形成的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和高频旋回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煤层倾角与覆岩变形破裂分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下采煤中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高度的判断是预测采空引起地表变形破坏程度的依据。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 煤层倾角是控制三带高度的最主要因素。建立在实测统计基础上的经验范围值用于三带高度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人为性。急倾斜煤层中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规律已被褐示[7].通过弹塑性岩石材料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本文提出了利用应力重分布图判断中、缓倾角煤层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的方法, 并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93.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菱形块体的地壳运动主要以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红河、澜沧江、龙门山等深大断裂的强烈构造活动为特征,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侧流动及阿萨姆顶点楔入的作用,使该地区构造活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是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的有利地区之一.但由于形变观测资料时空分布的制约,以前很多学者对川滇地区活动断裂的GPS形变研究主要以大尺度为主,主要反映川滇块体的整体运动特征,而对于利用GPS研究各个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边界带的活动构造的作用缺少深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1998~2002年间该地区200多GPS点位的三期GPS复测资料(网络工程和973项目),将川滇地区分为9个次级活动块体,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运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4.
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研究对于短期和中长期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果能够确定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则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能够对地震再次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和预测.在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pdf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某个pdf是否能够有效地描述地震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作者提出利用特征地震重现时间间隔数据的变化系数(COV)与其偏度(S),变化系数与其峰度(K)的相关关系对所选择的pdf的适用性进行判别.研究表明,常用的一些概率密度函数(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和指数分布)并不合适作为描述特征地震的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5.
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震坏,将造成交通瘫痪,不利于震后救援、恢复和重建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对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的迅猛增长,我国西部地区兴建了很多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仍然是公路上量大面广的桥型.考虑到桥梁跨越地形的复杂性,其中很多简支梁桥桥墩墩高差别悬殊.近年来的几次大震(如阿拉斯加地震、委内瑞拉地震、圣·费尔南多地震、马拉瓜地震、希腊地震等),震后调查表明:大量的简支梁桥的上部主梁之间发生碰撞而引发破坏.因此,研究简支梁桥碰撞破坏机理对简支粱桥合理的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鹤壁市雷暴短时监测和临近预报流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卫星云图数字化资料、雷达探测和雷电定位探测资料对雷暴天气进行短时监测 ,并与多种短期预报方法集成 ,建立时效为 3~ 6小时的雷暴临近预报流程 ,从而达到预测强对流天气之目的。  相似文献   
97.
The Indo–Asi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is known to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crustal deformation in south-central Asia, but its effects on the sublithospheric mantle remain uncertain. Studies of seismic anisotropy and volcanism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collision may have driven significant lateral mantle flow under the Asian continent, similar to the observed lateral extrusion of Asian crustal blocks. Here we present supporting evidence from P-wave travel time seismic tomography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tomography shows continuous low-velocity asthenospheric mantle structures extend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o eastern China,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of a collision-driven lateral mantle extru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at the presence of a low-viscosity asthenosphere, continued mass injection under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 over the past 50 My could have driven significant lateral extrusion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leading to diffuse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rifting, and widespread Cenozoic volcanism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98.
提出了符合OpenGIS规范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组件软件MapManager的设计思想 ,介绍了MapManager的设计过程 ,并对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
100.
利用太原地区发生的798个地质灾害个例和汛期降水资料,从地质环境背景着手,在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支持下,对太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精细的地质环境概率量化评价方法,得出了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重要结论。建立了地质灾害预报模型,制定了预报等级标准和预报规则。经业务试验,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