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9篇
  免费   4120篇
  国内免费   5808篇
测绘学   2654篇
大气科学   2712篇
地球物理   3714篇
地质学   10070篇
海洋学   3534篇
天文学   442篇
综合类   1448篇
自然地理   2333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345篇
  2022年   1011篇
  2021年   1125篇
  2020年   947篇
  2019年   1139篇
  2018年   1056篇
  2017年   1006篇
  2016年   1046篇
  2015年   1179篇
  2014年   1112篇
  2013年   1400篇
  2012年   1560篇
  2011年   1507篇
  2010年   1590篇
  2009年   1417篇
  2008年   1451篇
  2007年   1291篇
  2006年   1255篇
  2005年   1045篇
  2004年   759篇
  2003年   620篇
  2002年   626篇
  2001年   599篇
  2000年   524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The aim of the Japanese-French Kaiyo 87 cruise was the study of the spreading axis in the North Fiji Basin (SW Pacific). A Seabeam and geophysical survey allowed us to define the detailed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NS spreading axis between 16° and 22° 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eft lateral motion of the North Fiji Fracture Zone. Between 21° S and 18°10′ S, the spreading axis trends NS. From 18°10 S to 16°40 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preading axis changes from NS to 015°. North of 16°40′ S the spreading axis trends 160°. These two 015° and 160° branches converge with the left lateral North Fiji fracture zone around 16°40′ S to define an RRFZ triple junction. Water sampling, dredging and photo TV deep towing give new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y along the spreading axis. The discovery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living communities confirms this activity.  相似文献   
132.
传统的海湾(泻湖)纳潮量计算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潮间带被部分围垦后纳潮量的实际情况,本考虑围堤的影响,将纳潮量分解为堤基以下的“梯形”区和堤基以上的“矩形”区两部分之和,在理论上更加严密。根据改进后方法算出的胶州湾近期纳潮量比传统方法算出的纳潮量大15%左右。可见,半个多世纪以来胶州湾的纳潮量只减少了约15%.而不是传统方法得出的约25%。  相似文献   
133.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134.
昆布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内含藻胶酸、氨基酸、多糖、甘露醇和多种维生素及丰富的碘,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昆布多糖是昆布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采用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G 100柱对其进行纯化,并用纸色谱法测得其组分为岩藻糖、半乳糖、木糖,比例为3.410.5.昆布多糖具有抗肿瘤、促免疫、抗凝血等多种活性.  相似文献   
135.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君  王义刚  张忍顺  林祥 《海洋工程》2007,25(1):105-113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6.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7.
江苏岸外条子泥二分水滩脊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君  张忍顺 《海洋通报》2003,22(3):23-30
2000年1月16日在江苏岸外条子泥沙洲二分水滩脊选取三条断面,进行底质沉积物采样及滩面高程测量。共采集样品27个,对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粒度组分及其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且与滩面高程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气中气溶胶微粒是一种重要的大气微量成分。气溶胶光学厚度也是大气校正所需的重要大气参数,同时也是海洋水色卫星主要的数据产品。由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较大,所以如何准确获取大气校正和卫星数据产品真实性检验所需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在简述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基础上,并结合2002年6月HY—1南海实验数据来阐述现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准确获取。  相似文献   
139.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三角洲地区泥沙供应充分,是现代沉积速率较高的区域。快速沉积的泥沙包含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伶仃洋大铲湾海域6个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以2mm的间隔分析了其中2个柱样上部的粒度,并对其平均粒径和珠江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快速傅里叶变换,以期获取河流泥沙供应、河口沉积速率和沉积物垂向粒度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大铲湾海域的沉积速率为1~3cm/a,受动力条件和泥沙供应条件的影响显著。2个柱样的平均粒径的最显著重现周期与珠江年输沙量的周期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可能反映了季节的、年的和多年的沉积速率信息。对于每年沉积厚度在厘米级的环境,以毫米级的高分辨率进行粒度分析,有可能揭示出沉积物供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本研究亦可为其他河口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0.
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P/Jason-1和 ERS/ENVISAT提供的海平面异常(SLA)融合数据,分析了黑潮延伸区12年来的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变化特征及中尺度涡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黑潮延伸区海平面异常(SLA)呈递增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8.89mm/a,显著性周期是1年、0.5年和6年;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变化和海表面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都受到黑潮变化的密切影响.在日本东部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自东向西移动,寿命约为1年,移动速度大约是10经度/年.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呈现几乎同步增减的规律,均呈年周期变化,上半年少,下半年多.在1997~1998年,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面积显著减小,并且正好对应于Nino3指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因此,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数量和强度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