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7篇
  免费   3233篇
  国内免费   4502篇
测绘学   2676篇
大气科学   1944篇
地球物理   2596篇
地质学   8481篇
海洋学   2222篇
天文学   146篇
综合类   1090篇
自然地理   1617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816篇
  2021年   997篇
  2020年   781篇
  2019年   999篇
  2018年   892篇
  2017年   876篇
  2016年   823篇
  2015年   916篇
  2014年   968篇
  2013年   1121篇
  2012年   1187篇
  2011年   1177篇
  2010年   1132篇
  2009年   1073篇
  2008年   1081篇
  2007年   987篇
  2006年   899篇
  2005年   778篇
  2004年   608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滨环境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地貌,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海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与地貌组分之间双向作用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现代海岸发育进程中,生物地貌塑造者对局地地貌产生的微弱作用,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对海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滨生物地貌作用的主要机制和类型、海滨环境不同生物地貌作用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并对研究海滨环境生物地貌作用的方法、探索生物地貌格局的多尺度成因、递归的循环过程规律以及海滨生物过程与非生物干扰及过程的相互联系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当前,海滨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研究已成为认识和利用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关键,今后还需要对不同生物地貌作用的耦合、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作用模拟以及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演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用造纸草浆黑液和氯化镁为原料制得氧化镁/活性炭("MgO/AC")复合材料,分别测定了该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与Cr(Ⅵ)的脱除性能。Cu2+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3时基本达到平衡;在实验考察的pH范围内(1~8),Cr(Ⅵ)的吸附呈单调递减趋势。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MgO/AC"复合材料对Cu2+和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两过程的吸附速率均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为吸热吸附;吸附活化能Ea分别为50.19,51.42 kJ.mol-1;"MgO/AC"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优于对Cr(Ⅵ)的吸附。Cu2+在"MgO/AC"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模型描述更为合适,在293~323 K范围内,Cu2+的饱和吸附量为19.46~90.91 mg.g-1;Cr(Ⅵ)的吸附过程则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993.
研究南极树粉孢属(Oidiodendron truncatum)真菌所产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南极树粉孢属(Oidiodendron truncatum)真菌胞外多糖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从中得到4个均一的组分(AFW1,AFW2,AFS1和AFS2),并结合红外、气质及核磁等技术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AFW1和AFW2为中性多糖,AFS1和AFS2中含有少量的蛋白;AFW1和AFS1是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3种单糖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杂多糖;AFW2和AFS2则仅由葡萄糖组成,其中AFW2属线性(-1,6-葡聚糖,而AFS2属于C-3位有分支的α-1,6-葡聚糖。  相似文献   
994.
从1株海绵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链格孢菌的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对其进行Q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JJY-W和JJY-S。运用各种化学方法及波谱方法对JJY-W和JJY-S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多糖清除自由基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JJY-W和JJY-S的分子量分别为1.4KD和1.8KD;JJY-W以半乳糖、葡萄糖为主,含有少量甘露糖,摩尔比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2.5∶11。JJY-S以甘露糖、葡萄糖为主,含有少量半乳糖,摩尔比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3∶2∶1。JJY-W总糖含量为46.3%,未检测出糖醛酸,蛋白含量为2%。JJY-S总糖含量为52%,糖醛酸含量为6.1%,蛋白含量为14%。活性分析表明,2种多糖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增强,JJY-W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要强于JJY-S,而JJY-S清除OH.自由基的活性要强于JJY-W。  相似文献   
995.
研究WMSN(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的洞路由算法优化问题。基于启发式思想,提出1种WM-SN的洞路由优化算法HOGGH(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Geographic Greedy Hole-bypassing routing)。该算法对路由算法生成的路径进行探测,从中寻找波峰节点,再根据探测到的信息计算波峰节点之间的优化增益率,对优化增益率高的波峰节点之间的路径进行路径优化,从而达到对整条路径的优化。仿真实例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未饱和砂土含水量GPR反射波法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饱和砂土含水量变化会引起介电性质改变,影响土体中电磁波传播速度。利用GPR反射波法测得土体电磁波速后,基于正确的土体介电常数模型可求得含水量,这一过程具有快速、连续、无损特点。为实现目标,以不同粒径组成的3组典型砂土为样品,利用探地雷达反射波法测定其介电常数,研究影响土样介电常数的关键因素和遵循的介电常数模型,讨论基于介电理论的土体含水量求取方法。研究表明粒径级配差异不会引起砂土介电常数较大变化;含水量是决定其介电常数的关键因素,两者关系可采用拟合的Topp或Alharathi型公式表示;砂土介电常数遵循Looyenga混合介电常数模型。研究成果在土方路基含水量连续检测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阿勒泰地区植被覆盖度及ET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飞飞  闫俊杰  郭斌 《干旱区地理》2019,42(6):1436-1444
研究气温对植被覆盖度和ET (Evapotranspiration,ET)的影响,对干旱区应对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阿勒泰地区及周边7个气象站,CRU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及MODIS ET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植被盖度反演等方法,对阿勒泰地区气温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及ET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1901—2016年过去的116 a间,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18 ℃·(10 a)-1速率增加,在1982年由突变前的2.2 ℃增加到突变后的3.5 ℃。(2)2000—2017年阿勒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与降低的面积总体相当;全区66.7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呈正相关的比例仅占18.55%,且全区气温变暖而盖度降低区域的占比达31.71%。(3)2000—2016年阿勒泰地区ET总体呈降低趋势,整个区域61.65%的面积温度降低、ET降低,而19.92%的区域表现为温度增加而植被ET降低。  相似文献   
998.
选取唐山地区2008~2018年震相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多台多震和达法分别计算波速比,结合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对波速比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波速比结果较为稳定,而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结果变化幅度大,显示更多细节;唐山地区ML≥4.5地震发生前单台波速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异常台站的方位与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999.
采用香港1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1 h、2 h、3 h和4h静态PPP解算,获得4组PPP坐标序列,利用调和分析求取11个测站处8个主要分潮的负荷位移参数(振幅和相位),将其与海潮模型计算的负荷位移参数进行对比,并比较分析PPP反演值与海潮模型值改正海潮负荷信号的效果。结果表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不同PPP结果反演8个分潮的负荷位移分别具有约5 mm和7 mm的差异;PPP反演8个分潮垂向负荷位移优于全球海潮模型,但水平方向上的反演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建立更细致、更精确的三维有限元弹性模型。选取9种不同的应力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优化分析后处理,将对应台站形变模拟值与GPS实测值进行误差分析,最终选取最佳方案作为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4 Ma BP的古应力场主要起源于中国大陆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印度板块NNE向强烈碰撞作用,成为中国大陆尤其是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应力场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控制各个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动格局。青藏高原东南缘古应力场主要包括几个力源:西北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造成的WE向应力约105 MPa;西南部直接来自于印度板块的NE-WS向应力约70 MPa;南部NS向作用力33 MPa;东南部扬子块体侧向NW-SE阻挡力56 MPa;北东部受扬子块体强烈EW向阻挡力90 MPa。这些力源共同作用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现今复杂应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