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443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845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consisting of an interconnected vertical well, galleries, chambers and small-diameter radiating bores, is used to acquire relatively clean water that has been filtered through natural alluvial deposits in a riverbed. It has wide application,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lack of calculation formulae or models for horizontal seepage wells, up until now, has resulted in several false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several flow regimes coexist and hydraulic head loss exists in the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To avoid the difficulty of confirming the flux or head distribution in such a complex system, the model boundary of the whole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has been moved to that of just the vertical well, and the well-aquifer system was treated as a heterogeneous medium, where the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itself is a highly permeability medium. A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upled seepage-pipe flow, by the introduction of equivalen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low regimes. Then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a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in China. The numerical model verified the ground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seepage well.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92.
隋波  隋戈  隋丹 《地理科学》2007,27(Z1):69-77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极涡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揭示了来自副热带、中纬度和极地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强迫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夏,当纬向环流指数偏弱时,中国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这表明东亚中高纬地区盛行阻塞和冷涡偶极子系统,呈有利于东北的冷涡雨季形势;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和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与中国同期降水量场相关波列,均为自北向南呈"-、 、-、 "经向波列分布;春季亚洲区极涡强度、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以及前一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与盛夏中国降水量相关显著.中国盛夏降水带,从东北地区开始,由北向南分4个雨带.  相似文献   
93.
气枪震源激发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气枪震源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地震震源。气枪阵列理论的提出,使得气枪阵列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并能够在石油勘探和地球物理探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气枪震源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时,需要不同的组合和激发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探测要求。加强主脉冲和加强气泡脉冲,是目前两种主要的气枪激发模式。通过比较研究两种气枪激发模式,讨论各种激发模式在激发时间、气枪间距、频率、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为气枪震源的广泛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遥感和GIS技术在全球海面风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戈  方朝阳 《遥感学报》2002,6(2):123-128
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基于TOPEX卫星的全球海面风速分析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阐述了全球海面风速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定义了描述风场特征的相关参数,介绍了全球海面风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流程,另外,对系统的3个应用实例进行了地学分析。  相似文献   
95.
利用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实现城市3维可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杨  徐青 《测绘学院学报》2002,19(2):102-105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地物数据,并采取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管理,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景观进行3维重建,然后利用有理函数数学模型表示遥感影像与地面之间的构像关系。使用纹理映射技术,构建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城市3维景观图。  相似文献   
96.
一种减少块效应的自适应后处理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在基于块变换的图像编码技术尤其在甚低速率视频编码技术中,块斑严重影响图像的主观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复杂度低且效果比较明显的消除块效应的自适应后处理技术。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提高图像的客观峰值信噪比和主观视觉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7.
中国地面气候要素图形分析业务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歌  张强  高波 《气象》2001,27(6):47-50
利用美国GrADS气象图形显示和分析系统软件,解决了地图底图扩充,边界背景网络化的制作和网格选取,汉字处理及等线平滑等GrADS绘图技术难点,建立了中国地面气候要素图形分析业务系统,成果可运用业务服务,科学研究及上网。  相似文献   
98.
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华北地区近50年的气候、水资源、旱涝灾害面积等资料,对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旱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气候模式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华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可能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利用卫星资料试作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场的气候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翁笃鸣  高歌 《气象科学》2001,21(2):162-168
利用 ERBE和 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 ,结合已提出的地表短波吸收辐射 ,大气逆辐射以及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 ,计算出 2 5°~ 4 0°N,75°~ 95°E间 2 .5°× 2 .5°经纬度网络点及高原 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表净辐射 ,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 ,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0.
龙胜地区镁铁质侵入体: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镁铁质侵入体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和Sm-Nd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表明:镁铁质侵入体是起源于长期亏损地幔源区的岩浆在760Ma侵位结晶的产物,其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该年龄结果限定了丹洲群地层的沉积上限年龄,并为龙胜地区不存在蛇绿岩套的认识提供重要的年代学制约。镁铁质岩浆的形成、侵位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825Ma裂解之后的另一次裂解事件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