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史密斯地民支是指那些经历过不同程度变形,变质,变位,现存特征与其沉积时明显不同,甚至面目全非的无序或部分有序的地层-岩石体(区);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褶断地层类,韧变地层类和杂岩类,非史密斯地层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可概括为分类,分区(带)分块(片)→形成,变位,变形和变质标志分析→区域地层的原生时空结构分析→确定构造地层带→建立岩石,年代地层系统,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出现是造山带地质深入研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2.
本文报道了冀西北地区麻粒岩相片麻岩中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根据包裹体的形态、赋存状态并结合包裹体CO2密度的演化,在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的矿物中可识别出四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1)一相富CO2包裹体、2)气液两相富CO2包裹体、3)三相含液态CO2包裹体,4)含石盐子晶的多相包裹体。不同类型包裹体的特征和密度等表明,该区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质过程。第一阶段,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之后捕获了高密度的富CO2包裹体。在第二阶段形成了两相富CO2包裹体。第三阶段捕获了低密度的三相含液态CO2包裹体。这种很低密度的流体包裹体反映了晚期变形和退变质期间的温压条件  相似文献   
83.
冀西北麻粒岩是我国北方麻粒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年龄对探讨我国地壳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报道了采自赤城伙房村和崇礼上新营变质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m-Nd同位素年龄。赤城伙房村变质岩年龄为2513±55(2σ)Ma,INd=0.50944±5(2σ),εNd(t)=+1.2±0.5;崇礼上新营变质岩年龄为2667±90(2σ)Ma,INd=0.50930±8(2σ),εNd(t)=+2.4±0.7。冀西北变质岩可能存在两个系列,其原岩分别形成于2900~2800Ma和2700~2600Ma。该区最早地壳可能形成于2932±84(σ)Ma  相似文献   
84.
西秦岭西成地区泥盆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秦岭“西汉水群” 的地层时代和划分对比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层的岩性特征、生物群、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重建了地层系统,并首次研究了本区的牙形石,确定了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指出前人建为上、下关系的“洞山组(D_3)”、“西汉水组(D_2~2)”和“安家岔组(D_2~1)”实属同期异相地层。新的地层系统包括黄家沟组、红岭山组和双狼沟组。中、上泥盆统界线在红岭山组中部。  相似文献   
85.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4.1级震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区发生4.1级震群。这次震群是青岛历史上少有的,青岛市普遍有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文章从地震影响、地质构造、历史及现代地震、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概述了本次震群。  相似文献   
86.
The Late Caledonian to Early Hercynian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an elongate tectonic unit situa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in the north and the Qaidam plate in the south. North Qiilan started in the latest Proterozoic to Cambrian as a rift basin a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and evolved later to an archipelagic ocean and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during the Ordovician and a fardand basin from Silurian to the Early and Middle Devonian. The Early Silurian fly-sch and sulmmrine alluvial fan, the Middle to Late Silurian shallow marine to tidal flat deposits and the Early and Middle Devonian terrestrial.molasse are developed along the corridor Nansimn. The shallo-wing-upward succession from subabyssal flysch, shallow marine, tidal flat to terrestrial molasse and its gradually narrow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foreland basin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flysch stake to molasse stake during the Silurian and Devonian time.  相似文献   
87.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和组合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在陆块之间基性火山岩的喷溢使地壳面积增大并把原本分离的小陆块拼合到一起,造成地壳的增生。在陆块内部,地壳的增生主要通过地幔柱的方式进行,在较均匀的地壳部分主要通过基性岩浆的垫托方式使地壳增厚,部分岩浆侵位到地壳较浅部位,甚至溢出地表。这两种地壳增生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太古宙末的华北古大陆。  相似文献   
88.
西藏措勤县扎日南木错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处以湖泊,生物景观为主要特色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品位高,集观光性,教学性,科考性与探险性于一身,具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区旅游资源概况,并提出了持续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对鄂东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砂岩的成因,一直存在河流相和滨海相的不同认识。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表明:该组主要为一套成熟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和含海绿石石英砂岩。概率累积曲线斜率较大,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和滚动组分含量低,有的砂岩跳跃组分具两段式,粒度参数属于分选好的滨海砂范围。微相和粒度分析都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高能碎屑海岸的滨海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大型冲洗交错层理、大型不对称浪成波痕、不规则的坑凹面等典型的海滩沉积构造。纵向上为临滨下部一临滨上部一临滨下部一临滨上部一前滨一后滨沉积特征,上部为一个完整的退积型海滩沉积序列。区域古地理分析反映下扬子的鄂东地区晚泥盆世时期处于滨浅海环境,其北部可能与秦岭古海洋相通。  相似文献   
90.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