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6篇
  免费   2805篇
  国内免费   4361篇
测绘学   2404篇
大气科学   1913篇
地球物理   1878篇
地质学   7232篇
海洋学   2945篇
天文学   183篇
综合类   1032篇
自然地理   1815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719篇
  2021年   892篇
  2020年   760篇
  2019年   836篇
  2018年   713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712篇
  2015年   827篇
  2014年   800篇
  2013年   1045篇
  2012年   1121篇
  2011年   1108篇
  2010年   1105篇
  2009年   1045篇
  2008年   1113篇
  2007年   977篇
  2006年   1099篇
  2005年   810篇
  2004年   623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9篇
  192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31.
2004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9月18日—10月2日南海北部航次所获得的表层浮游植物群数据, 对其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该次调查鉴定浮游植物共53属152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属于硅藻门35属88种、甲藻门15属60种、蓝藻门1属2种及金藻门1属1种等; 优势种中分布较广泛的有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微小原甲藻P. mininum、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等;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数量范围为(0.11—23.61)×106cells•m-3, 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E506站和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的B3站; 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也是近岸的站点较高, 以靠近珠江口E708站的51种为最多。硅藻类细胞丰度范围为(0.02—8.13)×106cells•m-3, 主要分布在高盐的外海水域, 其中产二甲基磺酸丙酯(DMSP)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在多个站点出现; 甲藻类以近岸水域居多, 细胞丰度最高达15.67×106cells•m-3(E506站), 其中数量较多的赤潮种类主要有锥状施克里普藻、反曲原甲藻、微小原甲藻、环沟藻Gyrodinium spp.等; 固氮的红海束毛藻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 但主要集中于东部, 以E206站最多, 高达1.8×107cells•m-3。结合水文资料和其他层次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红海束毛藻的分布与黑潮水的入侵存在一定关系, 其分布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2.
九龙江河口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物质输运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九龙江河口区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激光粒度分析,并分别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GSTA模型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由10种沉积物类型组成,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该海区底质沉积物在类型分布和粒径粗细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研究区划分为3种与沉积动力特征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因受该区特殊的地形和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影响而表现为北进南出,海门岛西北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输运趋势,而海门岛以东海域形成三向汇聚的输运趋势。  相似文献   
933.
根据海道测量定位数据后处理的要求,对定位数据后处理中的拟合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面函数拟合的后处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实例结果表明,后处理中采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处理测线定位数据可提高定位数据的可靠性,拟合精度可将精密动态定位控制在厘米级。上述方法有利于提高海道测量中海上定位成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34.
应用等离子光谱仪(ICP)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别对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不同化学形态含量和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常见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了季节跟踪测定,分析了有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重金属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季节相关性。结果表明,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与Cu和Pb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其能提高Cu和Pb生物有效性,与Zn的所有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降低了生物有效性;酒石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Cu和Pb的可交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而与其它形态含量相关性不明显,降低了生物有效性。与Zn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提高其生物有效性。而上述所有有机酸与Cd的各种化学形态相关性不明显。表明其对Cd的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35.
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海区的山东近海,采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的虾拖网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对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在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时主捕虾类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9.8,60.1和63.2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14.4,16.0和22.9 mm,选择性参数随网目尺寸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与网囊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50=0.353m+48.944,R2=0.956。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目前33 mm的网囊网目尺寸对于保护鹰爪虾类资源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936.
内陆碱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付老文泡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陆碱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月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高于亚表层,而9月亚表层土壤则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2采样期内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呈现由表层向下呈减少趋势,除9月土壤有机质外,上下土壤层内的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湿地全磷随土壤有机质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变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均呈对数衰减变化,但土壤有机质和全磷随pH值增加则分别呈现指数和幂函数衰减变化。  相似文献   
937.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耗氧率、排氨率的关系,并分析了实验对虾肌肉成分.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但饲料蛋白水平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实验对虾的存活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对虾的生长速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18‰时达到最快的生长速率,而后生长速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盐度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耗氧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3 h.排氨卒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逐渐升高,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排氨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 h.盐度与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氧氮比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38.
2007年夏季在东海舟山海域河口锋区开展了陆源溶解有机质的调查研究。测定了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在激发波长370 nm/发射波长460 nm处的荧光强度和在λ=355 nm处的吸收系数,用于代表陆源CDOM浓度,并测定了荧光指数以指示CDOM来源。结果表明,CDOM的荧光值和紫外吸收系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陆源CDOM浓度大体有向海方向降低的趋势,但是纵向上存在一些"突跃"现象。在舟山海域东北角不时观测到表层水体含有高浓度的CDOM,但变异性很大,推测可能该海区受到长江口羽状流的影响。在连续观测站发现陆源CDOM浓度在低平潮时往往比高平潮时要高。河海水在混合过程中CDOM浓度与盐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在低盐度的悬沙锋区(S<24)CDOM浓度明显低于理论稀释值,而在较高盐度的羽状锋区,CDOM浓度接近于理论稀释值。在盐度为24~31范围内,大部分水样的荧光指数在1.50上下波动,表明其中CDOM来源以陆地来源为主;在较低盐度(S<24)的水样中荧光指数在1.70至1.90以上,表明CDOM以海洋来源为主,这与其陆源组分在高浊度的低盐度区存在显著的去除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舟山海域水质存在着显著的变异性,与近岸羽状流密切相关,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对此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939.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940.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杏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化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鲲(Thryssa 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