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0篇
  免费   1634篇
  国内免费   1957篇
测绘学   1016篇
大气科学   885篇
地球物理   1444篇
地质学   4087篇
海洋学   1150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451篇
自然地理   99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494篇
  2020年   388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409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511篇
  2012年   575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560篇
  2009年   525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ou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debated.The Qilian Mountains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comprise one of the youngest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the plateau whose understanding is key to deciphering the broader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region.Here,based on a reprocessed deep seismic profile which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0 s across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 and previ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we find evidence for decoupled crustal deformation that was partitioned by a decollement,in which lowercrustal deformation featured by local duplexing preceded upper-crustal deformation featured by imbricate thrusts.Furthermore,we propose that the Asian lithospheric mantle is being underthrust beneath the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as inferred from patterns of lower crustal deformation which is marked by the Moho geometry.Integrating these results yiel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of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相似文献   
992.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区构造活动频繁且复杂,查明矿区构造规律,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必经途径之一.文章在充分挖掘区域及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矿区内成矿后断裂系统——F1断裂系统分析研究,发现F1断层角砾岩呈棱角状,深部产状北倾,断层发育在龙首山岩群一侧,无法仅靠现今的叠置关系解释F1的演化.结合潮水盆地研究...  相似文献   
993.
无人飞行器系统获取的低空影像数据往往倾角大、像幅小且重叠度不规则,同时在灰度与比例尺上可能不一致.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空影像的数字表面模型自动获取方法.首先,采用影像水平纠正、构建金字塔、Wallis滤波以及Harris特征提取等方法对低空影像进行匹配预处理;然后,对经预处理的多级影像采取由粗到精的匹配,再基于低空影像高重叠度的特点进行三视检核以剔除误匹配点;最后采用近邻内插生成规则格网的数字表面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产品精度较高,对于改进现有的生产流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技术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研究取得快速进展。本文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当前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总结分类策略的基础上,重点从以核方法为代表的新型分类器设计、特征挖掘、空间-光谱分类、基于主动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的分类、基于稀疏表达的分类、多分类器集成六个方面对高光谱影像像素级分类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针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指出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一方面要适应大数据、智能化高光谱对地观测的发展前沿,继续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多维特征空间互补的优势,提高分类精度、分类器泛化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关注高光谱遥感应用的需求,突出高光谱遥感记录精细光谱特征的优势,针对应用需求发展有效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995.
Nisong Pei  Wu  Yong  Su  Rui  Li  Jianfeng  Wang  Yongqian  Li  Xueling  Wu  Zhenghao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2021,61(4):632-646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 To explore the global-scal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nd geomagnetic storms, and research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 the time...  相似文献   
996.
刘江  徐锐  陈聪  饶太国  李兴泉 《地震学报》2021,43(5):605-614
介绍了川滇地区电离层多参量异常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功能实现,并将该系统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全球和中国区域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站点VTEC和F2层临界频率foF2异常变化的实时监测,有助于开展示范性地震电离层异常监测工作,其图形及数据结果可为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判识提供佐证,为川滇地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电离层前兆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刘红俊  冯义钧  和锐 《中国地震》2021,37(1):148-155
以1999—2019年底正式颁布的地震标准中的术语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工作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类统计、逐条分析,提出了地震标准中术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按照对比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示例及分析结果,并对地震标准化术语工作及术语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以河南地区(31°—37°N,110°—117°E)1970—2020年11月地震目录作为研究资料,采用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测定不同时段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结果显示,1970—1979年由于研究区内台站数量少,Mc约为ML 2.5;1980—2001年为稳定的模拟观测时期,地震监测能力有所提升,Mc约为ML 2.3;2002—2007年大量模拟观测台站停测,Mc上升至ML 2.6。2008—2020年11月,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均显示McML1.5。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1845井区目前有13个井组正在实施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们应用微破裂向量扫描对该井区实施了共35天的微震监测,试图定量确定热蒸汽腔的4D变化.由于微震活动的间歇性和跳跃性,一定期间的监测,很难用含震级或能量的震源分布对蒸汽腔实施解释;故,我们对监测域实施微震释放能量(或最小信噪比)的扫描,对域内各点逐时段(10 min)累积这个能量,结合域内测温等数据,统计分析微震强度相对于注汽线不同距离的平均几何分布.可能有三种SAGD诱发微震机制:热传导引起附加压应力场、微震弹性波传播扰动、及泄(注)液引起的体积变形;而微破裂又加剧了蒸汽腔边界延展和内部的微震活动.此期间井区注热蒸汽腔的状态是:注汽时长分别为2年多到5年多不等的三个井组的蒸汽腔边界(≥32 m)基本已接近或到达平均井组中线(35 m);实际可能两年内甚至注汽开始不久,这个边界即接近完成;以后除腔边界极缓慢地推进,主要注入能量是贡献于腔内微震"填空":在腔内缝间热传导产生的高温梯度子区引起的多重附加热压应力下间歇产生的微震活动.测温和产能数据支持上述结论.腔边界和腔内"填空"区域的时空变化是热蒸汽腔特性、也是重油生产决策的重要参数.这类监测解释方法也适用于任何注水前缘、矿山巷道安全、和断裂带的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00.
井间地震与常规地震相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同时波场也更加复杂.利用视速度特征的差异很容易地分离井间上下行波场,根据纵横波偏振特征的不同可将纵横波完全分离,但是针对井间地震侧面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构建高速透镜体和断层模型进行波场数值模拟,通过对三维地震波场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可知,井间地震接收的波场既有岩性分界面的响应,还会有侧向地质不均匀体产生的干扰,严重影响成像的质量和精度.经偏振旋转后的T分量记录对物性横向变化较为敏感,综合分析X、Y、Z分量和T分量上不同连井剖面的波场传播特征,可对侧向传播的干扰波进行有效识别,利用线性Radon变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侧面波进行压制,为后续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提供高信噪比的数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进行试算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对理论记录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