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72.
孟加拉湾风暴Mala登陆期间地形敏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曼  段旭  李华宏  刘建宇  符睿 《气象学报》2011,69(3):486-495
孟加拉湾是全球8个热带气旋易发生的地区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和偏东方向移动,会对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方向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很大。为了分析大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路径、结构变化和降水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文中利用WRF模式对2006年4月29—30日孟加拉湾风暴Mala的登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拟风暴中心的路径和强度与实况虽有一定误差,但移动趋势均为东北方向,强度误差较小,表明WRF模式对本个例的模拟可以参考。通过不同地形高度敏感试验,分析风暴在登陆前后分别在全地形、半地形和零地形高度情况下的移动路径和速度、环流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在云南省产生的降水分布和强度。结果表明:风暴登陆前,大地形对风暴结构有间接影响,使高层出现倾斜。在风暴登陆过程中,地形的阻挡和摩擦作用能较明显影响风暴的移动路径和速度。风暴登陆后,地形抬升使风暴强度减弱,移动速度加快;结构由基本对称变为非对称,且斜压结构明显。地形对降水存在双重作用,一方面地形抬升使风暴产生的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地形摩擦使风暴强度减弱从而减少降水。  相似文献   
73.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ree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moorings, we detected strong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s (NIO)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July 2008. The amplitude of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 velocity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es. The power of the NIOs is strongest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relatively weak in the surface layer, and insignificant in the near-bottom layer. The spectr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NIOs have a peak frequency of 0.0307 cph, which is 2% lower than the local inertial frequency, i.e., a red-shift. The near-inertial wave has an upward vertical phase velocity, which involves a downward group velocity and energy flux. The estimated vertical phase velocity is about 43 m day−1, corresponding to a vertical wave length of about 58 m. The horizontal scale of the NIOs is at least hundreds of kilometers. This NIO event lasted for about 15 days after a typhoon’s passage. Given the northeastward background flow with significant horizontal shear, both Doppler shift and shear flow modulation mechanism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d-shift of the observed NIOs. For the shear flow mechanism, the observed negative background vortic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Coriolis frequency reduce the lower limit of admissible frequency band for the NIOs, causing the red-shift. Meanwhile, the mooring area with the broadened frequency band acts as a wave-guide. The trapping and amplification effects lead to the relatively long sustaining period of the observed NIOs.  相似文献   
74.
0917号超强台风是2009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生成的生命期最长、登陆次数最多、移动路径最为怪异的超强台风.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芭玛"强度及移动路径特点,并对引起其移动路径及强度异常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月底至10月中旬,副高发生了一次"加强西进-减弱东撤-加强西进"的周期性活动,对台风移动路...  相似文献   
75.
李俊  杜钧  许建玉  王明欢 《湖北气象》2020,39(2):176-184
针对2018年4月22日发生在湖北西部山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采用降尺度方案和显式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开展了高分辨率对流许可尺度(3 km)的集合预报试验,并对全球集合预报(GEFS)和对流尺度集合预报(SSEF)的降水预报进行了对比评估,结果表明:(1)SSEF集合平均的雨量和落区预报均优于GEFS。(2)SSEF各成员的降水离散度分布更合理,因而具有更优的降水区间预报,其“离散度-误差关系”更优,能更好地给出预报误差的分布及其可能的大小。(3)SSEF的概率预报在所有空间尺度上均优于GEFS,且在短历时强降水上的优势更加明显。由此可见,针对此类山地暴雨过程,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相对于全球集合预报具有巨大的改进潜力。  相似文献   
76.
经调查证实 ,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土壤质量较好 ,N ,P ,K ,Cu ,Zn ,Fe等元素在土壤中含量丰富 ,但B元素含量不足 ,Mo元素含量严重短缺 ,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7.
生态-地质作用关系模式诠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基岩风化成土过程及对生态特征的影响进行形象化表达,包括基岩类型、风化过程中成土元素特征和迁移规律、土壤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特征等,重点突出基岩风化成土过程等表生地质过程对生态特征的影响作用。选择内蒙古阴山北麓、张北坝上、西南典型岩溶区等地区,分别研究、分析了不同表生地质条件下土壤垂向结构特征与物质组成、成壤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生态支撑层的元素富集与亏损等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与特征及其对生态分布特征的影响作用,建立了植被分布与风蚀作用基岩风化成土模式、凹陷盆地人工林退化与风化冲洪积土壤栗钙化模式、成土母岩对石漠化发育程度的影响模式等3种生态-地质作用模式,揭示了成土过程对植被分布特征与不同类型生态问题的影响,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79.
李虎  王建宇  洪光烈 《遥感学报》2022,26(10):1935-1945
以高精度和高垂直分辨率探测大气区间对流层顶—平流层底UTLS(Upper Troposphere/Lower Stratosphere,5—35 km)的温度和水汽廓线是提高大气条件变化监测水平的关键,而利用激光掩星方法同时探测温度和水汽则是对现有探测技术的重要补充。本文研究了激光掩星协同探测和反演温度和水汽分子数密度的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双吸收波长近红外激光反演温度的方法,具体为从近红外波段氧气吸收光谱中,选择2个不同跃迁能级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在每个吸收峰附近各选出1个吸收线,利用2个吸收线对应的双吸收波长激光以及参考线对应波长激光进行掩星探测,进而由探测数据反演出温度。整个温度和水汽协同反演步骤是先反演温度廓线,然后由温度廓线以及5 km参考高度处的压强先验值计算得到压强廓线,最后在温度和压强廓线基础上,结合水汽单吸收波长和参考波长激光掩星数据,反演得到水汽分子数密度廓线。此外,本文对探测和反演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在近红外波段选择合适的氧气吸收波长和水汽吸收波长,模拟得到掩星透过率数据,以此反演得到温度和水汽分子数密度廓线。并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明确了反演过程中的误差项及其传递关系,结合数值仿真结果,说明了各个误差项的影响大小。结果显示,在UTLS区间内,温度反演误差总体小于1.05 K,水汽分子数密度反演误差总体小于4%,该误差范围说明了温度和水汽协同反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为改善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与污染物迁移模型,对研究区的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其在土壤中的迁移程度。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油气田开采产生污染物的研究背景与污染物种类,其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筛选,最后构建污染物迁移模型,对污染物在土壤以及水体中的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酸、氟离子、氯离子和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石油类所占比重最大,为23.63%;石油类污染物在黑钙土中的迁移最广,直至土层厚度为35cm,污染物浓度从18365 mg/kg降到0;石油类污染物在黑钙土中的迁移符合负指数规律;当酸液浓度在1%、2%、3%、4%时,氢离子在土壤中随深度的变化一致,土层厚度为20cm时,11%的酸液酸值高于低浓度土壤酸值,11%的酸液在快速淋滤状态下比缓慢淋滤快一步到达定值;氯离子和氟离子的迁移深度变化基本符合负指数变化规律;低浓度的污染物比高浓度的污染物更早达到定值;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本次研究实验值与模拟值基本一致,研究成果良好。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酸性污染物对土壤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