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05篇
  免费   7417篇
  国内免费   9984篇
测绘学   3754篇
大气科学   7855篇
地球物理   9622篇
地质学   19769篇
海洋学   5307篇
天文学   1646篇
综合类   4256篇
自然地理   5197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1789篇
  2021年   2037篇
  2020年   1638篇
  2019年   2003篇
  2018年   2156篇
  2017年   2043篇
  2016年   2311篇
  2015年   2123篇
  2014年   2417篇
  2013年   2527篇
  2012年   2529篇
  2011年   2611篇
  2010年   2720篇
  2009年   2543篇
  2008年   2455篇
  2007年   2243篇
  2006年   1864篇
  2005年   1706篇
  2004年   1290篇
  2003年   1236篇
  2002年   1223篇
  2001年   1241篇
  2000年   1356篇
  1999年   1642篇
  1998年   1284篇
  1997年   1200篇
  1996年   1092篇
  1995年   970篇
  1994年   831篇
  1993年   750篇
  1992年   589篇
  1991年   471篇
  1990年   341篇
  1989年   320篇
  1988年   284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149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60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58年   32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0引言运城市地处φN34°35'至φN35°49'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季气候干燥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阵雨多,秋季凉爽有连阴。年降水量从东南往西北递减,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多于盆地。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居所有农作物之首。影响本地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则是干旱。1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运城市历年平均降水量为472mm至596.7mm,降水的时空分布为东南地区多于西北地区,山地、丘陵地带多于河滩地,其中垣曲、永济、平陆相对多为550mm以上;绛县、盐湖、芮城、闻喜、万荣…  相似文献   
952.
HUBEX强化观测期雷达测雨在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文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 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黄泥庄水文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文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953.
利用98’TIPEX实验资料、1998年5-8月青藏高原6个自动热量平衡站(AWS)资料、青藏高原常规观测资料、中国300多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国家卫星中心接收的1998年5-8月OLR和日本GMS的TBB资料,研究了1998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地面总热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与高原雨季开始有密切关系,高原雨季开始以后,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明显减小;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与20—30°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对流。  相似文献   
954.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相似文献   
955.
目的 探讨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CT轴位扫描46例新生儿,观察脑实质密度及脑脊液腔系统的变化。结果 HIE以脑白质密度减低为主力(100%),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正确率97.6%。结论 CT诊断HIE较有优势,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早期正确诊断该病,对新生儿预后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56.
正电子断层扫描仪与PET图像重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断层扫描仪)及其图像重建的基本原理、方法与临床使用,介绍了常用的图像重建FBP(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算法和OSEM(有序子集最大似然法,Ordered Subset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描述了如何通过PET的临床协议中的参数选择以得到满意的重建效果。此外,对PET的准三维重建也做了一些简介。  相似文献   
957.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58.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2003,25(2):163-171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 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959.
丽江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的有限矩形位错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乃玲  李辉  申重阳 《地震学报》2003,25(2):172-181
研究了用有限矩形位错模型计算地壳形变引起的地面重力场变化的方法.以丽江MS7.0地震为例,讨论了确定用于模型计算的断层面参数的原则,并给出了结果.计算和分析了不同类型位错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图象特征,并与丽江地震前后观测到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发震断层有限范围内模型可解释同震重力场的变化,但模型对于更大空间范围上的重力场变化并不能给出很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960.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玛纳斯 7 7级强震区的构造格架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 190 6年玛纳斯 7 7级地震的强震区进行了应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玛纳斯地震的震源区不仅位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而且该部位集中的应力还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 190 6年玛纳斯 7 7级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