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634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0篇
  1977年   4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3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01.
Zinyama L  Whitlow R 《GeoJournal》1986,13(4):365-384
This paper critically evaluat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Zimbabwe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and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80. Five main aspects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re examined. Firstly, by way on background on contemporary patterns of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the history of tenure policies is outlined. Second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rican population as revealed in the 1982 census is described and major changes between the census years of 1962, 1969 and 1982 are discussed. Thirdly, changing patterns of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within the peasant farming areas (Communal Lands)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s. Fourthly, trends in the growth of the main urban centres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sation of the African population are described. Fifthly, post-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policies directed at effecting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r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nd resettlement programme.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seen as the product of interact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knowledge of which is essential in devising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achieve a more equable balance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02.
103.
作者运用单位区域产值矿产评价方法,估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矿物和能源资源.资源估计主要立足于中国与美国50个州的地质比较.估计结果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金属矿产和能源资源蕴藏丰富.  相似文献   
104.
下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计划于198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组委会主席为Charles Drake。国际地质学会议简称IGC,第一届于1878年在巴黎召开。上届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9届则计划于1992年在日本召开。 在美国举办国际地质学会议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在1891年,第二次在1933年。 组委会考虑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强烈的相互渗透性,因此在专题讨论会的内容安排上题材将会是很广泛的。  相似文献   
105.
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约为3500Ma,是侵位于巴布顿绿岩带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岩套中年龄老而且规模最大的深成侵入体之一。虽然在许多方面与该岩套中的其它深成侵入体相似,但Kaap Velley英云闪长岩体在化学成分上更富镁铁质,其中以角闪石而不是以黑云母作为主要的镁铁矿。此外,它还富含稀土元素。这些特征表明:仅仅用简单的高度部分熔融来解释该英云闪长岩的成因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富长英质的奥长花岗岩从同一源岩中分熔出来。所以,不如把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的原始岩浆看作是一种富含镑石、磷灰石等副矿物,并可能溶有CO_2气体相而且被镁铁质物质混染了的奥长花岗质岩浆。英云闪长岩中角内石的晶形和成分与那种认为角闪石是岩体侵入时没有被消化尽的镁铁质的变质火山岩围岩中的角闪石作为捕获晶保存下来的认识相矛盾。因此,可以推断岩浆的混染作用应该发生在岩体侵位以前。可能的形成机制是原始岩浆在深部混入和完全同化了基性的岩石,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偏基性的岩浆。在这种岩浆凝固时期,由于晶体发生分离并下沉而导致角闪石和角闪石十黑云母质英云闪长岩相的分凝作用。尔后,英云闪长岩浆大约是在3200Ma以底辟的方式侵位于目前所处的位置,而且在底辟作用过程中使与之接触的绿岩带发生变形。同时,底辟作用还改造了岩体本身原始的可能是近于水平的成分分带,其理有的几何图形最好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由交叉构造线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  相似文献   
106.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7.
阿拉伯地盾前寒武纪火山岩和深成岩的铷—锶法研究指出,在9亿和6.8亿年前之间,阿拉伯半岛有陆壳的早期发育。地质研究表明,克拉通内的岛—弧环境沿南北向或北西向轴,以具安山岩(闪长岩)岩浆活动、火山碎屑沉积、快速沉淀作用和同期变形为特征。沙特阿拉伯西部和西南部所见年龄为9—8亿度的最早深成岩是闪长岩到奥长花岗岩岩基。年龄为7.5—6.8亿年的较新岩石组分则从石英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变化,这些组份在阿拉伯地盾的中南部和东部变得更多了。上述两组岩石的~(87)Sr/~(86)Sr初始值为0.7023到0.7030,平均为0.7027。沉积地层中硅铝质岩屑的缺失和岛—弧环境事件意味着板块和大洋岩圈之间,阿拉伯陆壳早期发育产生在会聚板块边缘上,随之发生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称之为汉志构造旋回。在阿拉伯和非洲东部,以泛非事件为代表的碰撞事件期间,阿拉伯为非洲元古宙板块所缝合,延伸到从6.5亿年前到至少5.4亿年,甚至可能到5.2亿年前。当9亿至5亿年期间,尽管俯冲作用和大陆碰撞作用在此板块会聚的简单板块构造模式为代表,根据泛非事件的年龄差异以及汉志造山运动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差异,支持了至少可划分为两个事件的看法。主要深成侵入作用时期的分布表明,汉志旋回期间,岩浆和构造活动轴是向东或向北东移动的。然而,泛非事件的花岗闪长岩到花岗岩深成作用说明它们随年龄并没有限定的地理变化,而且深成岩分布在整个阿拉伯地盾中。  相似文献   
108.
绪言宝石分为两大类:即(ⅰ)透明宝石一有色的、着色的、无色的和(ⅱ)半透明或不透明宝石。大多数宝石和半宝石广泛用于珠宝饰物方面,因此,其应当能抗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半宝石除了作珠宝饰物外,还可以用于建筑物墙壁、地板的装饰石,等等。有些,既不作为宝石,也不用于装饰目的,而是作为研磨材料,这要考虑硬度质量。  相似文献   
109.
文章介绍了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简况,会上共宣读241篇论文,包括八个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0.
中国(USTC)和法国(CRPG)两个实验室测定了苏皖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的锇同位素组成,结果187Os/188Os=0.119~0.129(USTC,n=25,n为样品数,下同)和0.117~0.131(CRPG,n=17).大部分样品的Os同位素组成(<0.1290)呈亏损特征,Os同位素组成与主量成分之间有线性相关性.用187Os/188Os-Al2O3代用等时线法获得的模式年龄为(2.5±0.1)Ga(USTC)和(1.9±0.1)Ga(CRPG),为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样品组中最低的187Os/188Os比值为0.119(USTC)和0.117(CRPG),相应的Re亏损模式年龄为1.1Ga(USTC)和1.4Ga(CRPG),为中元古代.锇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苏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包含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具有古老的形成年龄(早元古-中元古代),它们是经过显生宙岩石圈地幔减薄作用后的残余地幔的碎片,而不是显生宙"置换作用"中产生的新生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