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73篇
  免费   14114篇
  国内免费   20078篇
测绘学   10119篇
大气科学   8747篇
地球物理   12079篇
地质学   40001篇
海洋学   11227篇
天文学   2413篇
综合类   4875篇
自然地理   8904篇
  2024年   419篇
  2023年   1264篇
  2022年   3588篇
  2021年   4453篇
  2020年   3614篇
  2019年   4081篇
  2018年   4038篇
  2017年   3756篇
  2016年   3846篇
  2015年   4167篇
  2014年   4243篇
  2013年   5155篇
  2012年   5741篇
  2011年   5782篇
  2010年   5631篇
  2009年   5294篇
  2008年   5117篇
  2007年   4870篇
  2006年   4732篇
  2005年   3609篇
  2004年   2716篇
  2003年   2053篇
  2002年   2135篇
  2001年   2039篇
  2000年   1597篇
  1999年   899篇
  1998年   457篇
  1997年   417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93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76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60篇
  1978年   24篇
  1975年   30篇
  1973年   23篇
  1954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Volkhovites—tektite-like glasses—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Holocene glacial drift along the right bank of the Volkhov River. A cryptomagmatic model of their formation and pre-Holocene age of volkhovite melts, cinder, and frothed glasses has been suggested (Skublov et al., 2007). Four geochemical types of volkhovites are distinguished: (1) manganous (Mn, Fe, Cr, V, Si, Nb, Pb, H), (2) magnesian (Mg, Al, Ti, F, B), (3) potassic (K, Rb, Cs), and (4) calcic (Ca, REEs, Ba, U, Th, Ta, Hf, Y, Sc, Cl). In light of the geochemical data, volkhovites are regarded as natural silicate glasses of kimberlite-carbonatite composition. Their types are called kimberlitic (Mn type), kimberlitic-carbonatitic (Mg type), lamproitic-carbonatitic (K type), and carbonatitic (Ca type). Volkhovites are suggested to be indicators of undiscovered diamond mineralization of kimberlite or carbonatite (Chagatai) types.  相似文献   
992.
Internal surface, formation fact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T2 relaxation times and pore radius distributions were measured on representative core sampl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hydraulic permeability. Permeability is estimated using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classic Kozeny–Carman-equation (K–C) and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K–C, the fractal PaRiS-model,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nal surface. In addition to grain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directly connected to permeability, internal surface reflect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micro morphology”). Lithologies could be grouped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surface. Most melt rich impact breccia lithologies exhibit large internal surfaces, while Tertiary post-impact sediments and Cretaceous lithologies in displaced megablocks display smaller internal surfaces. Investigations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nfir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surface and micro morphology. In addition to different versions of K–C, estimations by means of NMR, pore radius distributions and some gas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serve for cross-checking and calibration. In general, the different estimations from the independent methods and the measurements are in satisfactory accordance. For Tertiary limestones and Suevites bulk with very high porosities (up to 35%) permeabilites between 10−14 and 10−16 m2 are found, whereas in lower Suevite, Cretaceous anhydrites and dolomites, bulk permeabilites are between 10−15 and 10−23 m2.  相似文献   
993.
北京市有机氯农药填图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个样/km2的密度、1个分析组合样/16km2的方法,对北京市784km2范围内的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物、大气颗粒物中HCH、DDT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有机氯农药填图.查明2000年北京市地表土壤HCH和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11.83ng/g、108.99±301.90ng/g.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平均含量分别为10.09±9.60ng/g、12.99±13.51ng/g,HCH和DDT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996.57±939.96g/a·km2、1291.53±1342.28g/a·km2.2006年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CH含量分别为0.294±0.205ng/m3和0.217±0.137ng/m3,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37±1.301ng/m3和0.522±0.773ng/m3,显著高于2002-2003年度大气颗粒物中HCH(PM100.01786ng/m3,PM250.01731ng/m3)和DDT(PM100.01672ng/m3,PM2.50.02353ng/m3)的含量,表明北京市或周边地区仍在使用含HCH和DDT化学成分的农药.以2000年北京地表土壤和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含量为基础,对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时空演变的预测显示,即使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沉降通量每年以5%的速率递减,到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环境质量仍不能显著改善,而控制和削减北京及周边地区含HCH和DDT成分农药的使用将是改善北京地表土壤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94.
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为解决地质空间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地质空间信息核心元数据的标准着手,介绍了基于分布式结点自治的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服务体系的结构,给出了元数据的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案。其中重点阐述了元数据的管理、发布与服务功能。将该元数据服务模式应用于国家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平台,提供元数据应用的服务示范,取得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松嫩平原沙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包括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沙地分布区处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350~450 mm,是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采用RS和GIS集成技术,对松嫩平原1986年和2001年的沙地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研究松嫩平原沙地分布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土地沙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001年沙地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861.1 km2,沙地平均每年以0.44%的速度扩展.其中,重度沙地变化率最大,中度沙地面积数量增加最多,轻度沙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996.
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相似文献   
997.
郯庐断裂带位于辽北地区的部分为区域上郯庐断裂北延分支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一段,在1:5万区调中发现有北东向展布的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控制一系列三叠纪侵入岩的分布并对古生代地质体的展布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998.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999.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相似文献   
1000.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