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3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320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1253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30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囊对虾的4个养殖群体广东群体(GD)、台湾群体(TW)、福建群体(FJ)和浙江群体(ZJ)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测序后分析。经比对获得552bp的核苷酸序列,发现了52个变异位点,得到了50种单倍型。广东、台湾、福建和浙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依次分别为0.0082、0.0044、0.0137、0.0045,各群体均存在较好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群体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各群体间保持着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中福建群体与其它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采用MEGA软件计算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福建群体与广东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12,台湾群体与浙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5。以其它4种对虾为外群构建了4个群体的NJ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台湾群体与浙江群体最先聚为一组群。  相似文献   
132.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相似文献   
133.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冬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水、底泥、附着基)及刺参肠道内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测得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底泥、附着基和肠道细菌数量分别为0.75×102~1.4×104cfu/mL、8.7×104~8.1×105cfu/g、3.8×105~2.8×106cfu/g、7.1×105~1.5×107cfu/g;根据形态学差异从培养所得的细菌中筛选得到22株菌,用限制性内切酶Rsa I和Msp I对所分离菌株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这22株菌被分为8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2与OTU3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种数的30%和20%;此外,作者对不同环境培养所得的优势度最高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中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沉积物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附着基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肠道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splendidus)、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通过对冬季刺参池塘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和优势菌鉴定,为筛选低温益生菌和防治刺参疾病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4.
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夏(2006年7-8月)、冬(2006年12月-2007年1月)、春(2007年4月)、秋(2007年10-11月)季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海域四季共鉴定出113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优势种为双鳃内卷齿蚕、西方似蛰虫和多鳃卷吻沙蚕等多毛类。方差分析表明,除甲壳类丰度外,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无显著季节差异,群落分析表明,杭州湾群落特点比较单一,未分辨出显著差异的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表明,秋季杭州湾海域受到了污染的扰动;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多毛类主要受物理因子(如温度、盐度、水深等)影响,而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类动物主要受生物化学因子(如叶绿素、总有机碳、浮游生物等)影响。从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受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较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35.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谱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6.
低盐度突变对中国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3-4月在山东日照市代家村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仔虾,采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中国对虾仔虾对不同低盐度突变的幅度及速率的适应能力,并对在不同盐度突变后仍能存活的仔虾体内的18种氨基酸、14种脂肪酸及5种维生素的含量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当降盐的工范围为3/d-5/d时,部分仔虾可在盐度为零的淡水中存活数天。盐度的变化对仔虾体内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7.
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 1 95 9,1 975 - 1 982年及 1 998年夏季各月黄、东海盐度分布和相应风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长江冲淡水夏季的扩展路径。指出 :除海底坡降外 ,由 S向的苏北沿岸流和 N,NE向的浙东沿岸流及台湾暖流构成的“力偶”,是使冲淡水向左扭转的重要外力之一。用近岸均质模型和远岸双层模型的涡度方程定性讨论了冲淡水的转向机制  相似文献   
138.
广西钦州湾海域海床稳定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钦州湾龙门站与近海区钓鱼台站长年历史观测资料和2003年7月的6个站点全潮观测资料,阐述了钦州湾的表层沉积物分布和钦州外湾典型位置沉积物组成状况,并结合钦州电厂建设规划,通过海床稳定性的概念和稳定性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钦州电厂取排水工程附近海域及钦州外湾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海床稳定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稳定性理论能够反映实际,是可靠的,可以进一步作为钦州电厂相关模拟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9.
西门岛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74.26g/m2和340个/m2,软体动物和其它类动物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和39%,它们的栖息密度分别占动物总栖息密度的66%和30%。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特征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在中潮区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高达84.33g/m2和304个/m2。该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红树林主分布区(中潮区)底内群落结构较低潮区简单、生物量高、物种多样性低,而无红树林的低潮区则与之相反,生物量低、种间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多样性指数低潮区(2.44)>中潮区(1.21)>高潮区(1.0);均匀度指数为0.30~0.73,中潮区为最低。  相似文献   
140.
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通过在南海南部海域布放的一个4 000m长的地磁观测潜标及同步开展的磁力测量,并在收集周边陆域地磁台站数据的基础上,对水体中获得的地磁日变观测数据和水面磁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到几点认识:(1)浅水海域获得的日变观测数据用于海洋磁测数据处理时,其测量准确度比深水海域的好,且与陆域地磁台站数据曲线的一致性要高;(2)船磁校正曲线是否对称与地磁日变观测数据的合理选取密切相关;(3)在远海区磁测时,为确保详尽记录局部磁扰,建议海底地磁日变观测站应布放于靠近工区、水深较浅的水体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