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9篇
  免费   1492篇
  国内免费   2169篇
测绘学   957篇
大气科学   1199篇
地球物理   1310篇
地质学   3793篇
海洋学   1034篇
天文学   189篇
综合类   624篇
自然地理   84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514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554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513篇
  2015年   536篇
  2014年   537篇
  2013年   553篇
  2012年   638篇
  2011年   568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469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秦岭造山带是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及其间的微陆块经历了多期拼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前人已对其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仍未获得统一的认识(张国伟等,1988;张本仁等2002)。秦岭岩群是北秦岭造山带的主体,保存了复杂的变质变形记录,准确有效地获取和判断其基底岩石的形成和变质时代是探讨秦岭岩群乃至整个秦岭造山带形成  相似文献   
992.
在中阿尔金南缘西段尤努斯萨依北部原划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中首次发现一套高压泥质片麻岩。根据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成分可识别出其四期矿物共生组合:早期为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单斜辉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钛铁矿;第二期为石榴子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钛铁矿;第三期为石榴子石+夕线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钛铁矿;晚期为石榴子石+夕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钛铁矿。依据矿物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基于THERMOCALC 3. 40程序平台,计算出P-T视剖面图,并结合矿物等值线、矿物对温压计等计算,依次确定四期变质温压条件为15. 8~18. 3kbar/646~729℃、10. 30~12. 30kbar/781~821℃、8. 50~9. 60kbar/812~838℃和4. 65~5. 70kbar/698~725℃。上述四期变质阶段共同构成一个早期降压升温后降压降温的顺时针型演化的P-T轨迹,指示出与陆壳俯冲-折返相关的变质地质事件。利用LA-ICP-MS进行的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岩石记录了432. 0±2. 7Ma、401. 4±2. 5Ma和381. 1±2. 4Ma三期变质年龄,可能分别代表了该岩石早期高压、中期高压麻粒岩相-麻粒岩相和后期角闪岩相变质阶段的时代。该高压岩石出露于中阿尔金地块西段南缘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之中,与南侧以断裂带分隔的赋存于阿尔金岩群之中的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岩石出露的构造位置明显不同,其峰期变质时代(~432Ma)亦明显不同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500Ma)。因此,该高压岩石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岩石显然不能构成同一条变质岩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关于柴北缘陆壳属性高压-超高压岩石峰期变质时代(~430Ma)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本文初步认为该高压岩石可能是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西延或是被中新生代以来阿尔金复杂多期次走滑断裂系迁移而就位于中阿尔金南缘的部分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片/岩块。  相似文献   
993.
张蕾  李海兵  孙知明  曹勇  王焕 《岩石学报》2019,35(6):1875-1891
目前缺乏来自于地震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的原始特征研究,制约着我们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的认识。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汶川科钻2号钻孔岩心的碎裂岩及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气环境下的高温加热实验(最高温度达1750℃)、显微结构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岩石磁学测试,探讨断裂熔融作用中单质铁的形成及其指示意义。花岗闪长岩和碎裂岩在1100℃时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非晶质和微晶;在≥1300℃时形成了大量单质铁组成的微球粒,可能是含铁矿物发生了以碳物质为还原剂的高温还原反应。高温实验后样品的磁化率值高于碎裂岩的磁化率值,新生成的磁铁矿是≤1100℃的样品高磁化率值的主要原因;熔融作用中形成的单质铁和少量的磁铁矿是≥1300℃样品高磁化率值的重要原因。结合前人对于快速摩擦实验熔体、地幔物质及陨石的研究,我们认为粘土矿物、硅酸盐矿物含量较多的断层泥在同震滑移中因热增压机制很难形成单质铁;而花岗岩、安山岩、辉长岩、闪长岩等岩浆岩和糜棱岩在流体作用弱和硫化物含量低的环境中易在大地震中形成单质铁。龙门山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的熔融温度≥1300℃,硫元素含量较低并发现有过剩铁元素。因此,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中可能形成了单质铁,其和磁铁矿是假玄武玻璃高磁化率值异常的重要原因,并指示了深部流体作用弱、硫化物含量低、还原性的孕震环境。  相似文献   
994.
正近年来松辽盆地及外围二叠系作为潜在的勘探层系越来越被重视,许多油气地质调查工作者针对烃源岩特征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松辽盆地及外围二叠系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较高的油气勘探前景(陈树旺等,2013;朱志立等,2017)。但由于松辽盆地内的二叠系被上覆地层所覆盖,埋藏深度大,揭示二叠系  相似文献   
995.
正在中生代,华南地区经历了印支与燕山两期构造事件,并完成了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构造应力场也由总体的挤压变为拉伸体制(Jia et al., 2004)。然而华南中生代构造属性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对华南地区中生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的认识也尚存争议(周新民,2003)。南岭被认为是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转换区(Shu et al.,2009),桂东北地区位于南岭西段,岩浆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996.
王敏  孟蕾  傅爱兵  余光华 《地质论评》2019,65(Z1):179-180
正页岩油气正逐渐成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类型(王永诗等,2012;武晓玲等,2013)。截止2018年底,济阳坳陷共有300余口井泥页岩发育段见到油气显示,测试68口,其中40口井初产达到工业油气流标准。对东营、沾化及车镇等三个凹陷油流井的统计发现,井间产量差异巨大,说明了页岩油产能主控因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7.
宋广增  徐蒙  李磊  孙迪  刘辉 《地球科学》2019,44(2):489-503
通过钻井、测井与地震数据,依据不整合面分析、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与地层的"负向结构"分析,在义和庄凸起东部燕山期内识别出一期发生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构造负反转,并据此将义和庄凸起燕山期划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通过单井与连井层序地层分析,分别建立了燕山早期与晚期的层序地层样式,两者在层序结构及内部沉积充填等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早期层序地层不具有显著的沉积厚度分异,且格架内部充填河流相沉积;晚期因构造负反转而形成小型拉张断陷盆地,沉积厚度分异明显,内部以扇三角洲沉积充填为主,呈现出对构造负反转的显著响应.燕山期构造-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可为中国东部其他具有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新生代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马扎拉金-锑矿床是藏南巨型金-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床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围岩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主成矿期流体为中温(约255℃)、低盐度(2.8%~3.5%NaCleqv)、富CO2流体,成矿压力约150 MPa,流体演化过程中的CO2与水的不混溶是造成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层,特别是区域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地层.  相似文献   
999.
伊犁河支流大西沟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河流和地下水转换关系研究对于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大西沟河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为目标,在分析地下水动力场的基础上,通过水化学类型、溶解性总固体(TDS)、氯离子(Cl-)等水化学以及环境同位素18O、D、T等指标作为示踪剂,分析大西沟河和地下水的转换关系和转化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和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相似;TDS和Cl-浓度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但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大于河水。通过对大西沟河水和地下水中的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指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补给排泄关系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从河流出山口到下游地区,河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了三次转化关系:在山前倾斜砾质平原区以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为主,补给量占该段潜水径流量的56%;到了细土平原区出现地下水补给河水地段,补给源为承压水越流补给潜水后的混合水体,潜水和承压水补给比例占该段河水径流量的20.4%与58.4%;风成沙漠区河水沿途渗漏补给地下水直至河流断流。本次研究结果为建立研究区水循环演化模式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李磊  黄垒  胡云壮  刘培  王福 《中国地质》2019,46(S2):9-20
全国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数据集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的数据成果,按照陆海统筹的总体思路设计,重点实现海陆调查专业学科全覆盖,技术方法手段全覆盖。数据内容主要包括野外综合调查、野外综合施工、野外动态监测、样品测试4大类,共计数据表130个,数据177 592条。其中野外综合调查类包含9个数据表,9 006条数据;野外综合施工类包含68个数据表,89 551条数据;野外动态监测类包含28个数据表,12 305条数据;样品测试类包含25个数据表,66 730条数据。本数据集为海岸带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以及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