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2篇
  免费   1355篇
  国内免费   2059篇
测绘学   810篇
大气科学   1637篇
地球物理   1616篇
地质学   3664篇
海洋学   1434篇
天文学   397篇
综合类   734篇
自然地理   101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425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91.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peaks in the random Gaussian field, we put forward a method to model the evolution of quasars, which are assumed to be a phenomenon of the early stages for some massive galaxies. Our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cold-hot mixed dark matter model with h = 0.3 cannot match the observed quasar abundance at redshift z = 4.5, and other prevailing CDM models, such as the mixed dark matter model with h = 0.2, the tilted CDM models with n = 0.7 or 0.8, and the flat CDM models with = 0.6 or 0.7,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bundance of QSOs on the range of z = 2-5.  相似文献   
892.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第四纪研究》1998,18(2):128-135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是一个新概念。文章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近50年来全球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严重趋势。人工再造作用是人类过量的经济活动对岩石圈与生物圈接触介面产生的一种破坏作用,其动力是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及其巨大的物质需求。可将人工再造作用看作是第四纪中最新的一个地质事件。研究发现,这一破坏作用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数学模型开展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对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93.
内陆封闭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空气相对湿度和地面气温这三个参数相关。我国季风带的青海湖与色林错的δ~(18)O曲线非常相似,说明古气候变化受相同因素驱动。在10500~9500aB.P.的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过渡期,这两个湖泊的δ~(18)O值大幅度下降,这是夏季风雨水的低δ~(18)O值的缘故。属于西风带的玛纳斯湖和季风带的青海湖的δ~(18)O曲线基本上是对称的。大约9500~4000aB.P,图形由对称转变为相似,据此推论当时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可能达到新疆北部。  相似文献   
894.
林传易 《地质科学》1980,15(4):408-408
国际矿物学会第十二届会议于1980年7月4日-7月6日在法国奥尔良举行。来自32个国家的约4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21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派出徐国庆(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刘永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林传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周新民(南京大学)四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95.
1996年8月8日闽西地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毅  刘爱鸣 《气象科学》1998,18(2):174-180
本文研究了9601号热带风暴减弱为低压环流后引起突发性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9610号热带风暴减弱后的低压环流移支福建省南部地区,造成闽西地区湿斜压锋区和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强,在低压西侧辐合线所提供的福合上升运动激发下,中尺度对流云团迅速发展,导致远离低压中心的闽西突发大暴雨。闽西特殊的地形对特大暴雨的产生起了组织和增幅作用。另外,还通过逐时数字红外云团图的分析,揭示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特征与突发性大暴雨的关系,供日常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96.
魏绍远  林锡怀 《气象科学》1998,18(3):214-221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诊断分析结果对出现在江苏地区冬季的一次强对流风暴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套气旋缓慢东移过程中,冷锋前暖区较长时期的大雾天气及下湿上干的湿度分布为强风暴的产生准备了大气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中尺度辐合流场对强风暴的产生起了触发作用。对流云的下沉辐散气流是雷暴向前传播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97.
利用玉林地区5个测站1958~1996年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地区秋旱天气的气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秋旱的防御对策,为做好秋旱预报、减少秋旱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8.
226Ra data on eleven vertical profiles taken during the GEOSECS program from the Antarctic Ocean and its vicinity in both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are presented. Replicat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each sample using the Rn-emanation method. The precision (1 σ) based on triplicate analyses averages about ±2.5%. Waters all around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below 2 km depth appear to exhibit a uniform226Ra concentration of 21.5 ± 1dpm/100kg, except perhaps locally such as the Ross Sea and the Drake Passage where small variations may be present. Higher in the water column, the226Ra contents decrease toward the surface with gradients which vary as a function of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the Antarctic Convergence. Across this oceanic front, a north-to-south increase of226Ra occurs (the increase being the largest near the surface: from 8 to 18 dpm/100 kg), reflecting the combining effect of deep-water upwelling and meridional water mixing. The core layer of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contains about 14 dpm/100 kg of226Ra and that of the Circumpolar Intermediate Water (O2 minimum and local T maximum) about 18 dpm/100 kg. To a first approximation,226Ra covaries with Si in the circumpolar waters.  相似文献   
899.
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及有关预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一次典型过程作为例子,分析了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的特点,指出有利于江淮气旋发生发展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一些中尺度低压和暴雨核的演变与气旋发展的互相联系。发现气旋区内可存在若干个中尺度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可先于或后于暴雨核生成而出现,并可增强、减弱或合并。文中计算了潜热释放的加热对涡度制造的贡献,指出潜热加热对气旋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对于影响气旋发展的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根据湿度场、流场和降水分布(或卫星云图)特征来预报江淮气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00.
本文对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高空“阶梯槽”的出现是这次飑线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苏北和山东广大地区,有一支西南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为鼬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而高空疏散槽为不稳定能释放的一种触发机构。在飑线过境前,大气的层结在800毫巴附近的强下沉逆温,对不稳定能的储存和积累有重要意义。 这次飑线发展如此之强,除一般所说的一些条件之外,同飑线内部对流云体的合并以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碰头有密切关系;另外,中低空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也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