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8篇
  免费   1421篇
  国内免费   2093篇
测绘学   822篇
大气科学   1649篇
地球物理   1679篇
地质学   3741篇
海洋学   1454篇
天文学   394篇
综合类   740篇
自然地理   104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412篇
  2018年   430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545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系统矿物学分类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是链状硅酸盐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的许多矿物种属于造岩矿物和/或工业矿物,具有重要的成因矿物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开发价值。国内学者对它们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系统认识主要源自于王璞等(1984)编著的《系统矿物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矿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矿物基础资料和分类命名都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迄今已有专业学术机构和学者在不同年代陆续发表了不同版本对该两类矿物的修订或修改意见,但一直没有统一整合,导致在涉及该两类矿物的应用研究中,在分类命名上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根据本课题组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新编《系统矿物学》)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和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归纳、梳理并综述了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分类方案和命名原则,使分类命名统一标准、原则和认识并与国际接轨,这有利于该两类矿物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更好地支撑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2.
讨论了半水磷石膏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热性能、微观形貌以及胶凝性能。结果表明:半水磷石膏中主要化学组成为CaO和SO3,其总量达到70%,含有少量的结晶水和P2O5;半水磷石膏中含有放射性元素,但未超过GB/T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限值;半水磷石膏矿物组成主要是α型的烧石膏相,但其放热峰面积小,主要以不同取向的硫酸钙晶体的聚晶形式存在,胶凝性能差,烘干强度仅为0.38 MPa。半水磷石膏与二水石膏制备的α型半水石膏在微观形貌上存在较大差异,将其直接应用于建筑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油气成藏物理模拟方法,从排驱压力角度研究了断层输导下的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排驱压力控制与断层侧向配置不同储盖组合的成藏次序,即排驱压力小的储盖组合优先成藏,排驱压力较大的储盖组合次之,这种控制作用与储盖组合的空间相对位置无关;排驱压力影响不同储盖组合的含油或含气饱和度,排驱压力越小,含油或含气饱和度越高,这种影响作用会因储集层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断层与储集层的对接与否是储盖组合成藏的先决条件,与断层对接具备成藏的可能性,而未与断层对接则难以成藏。研究结论可用于勘探实践中对断层输导下多套储盖组合试油层位进行评价优选。  相似文献   
994.
<正>The eolian deposits distributed in the river valley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are very useful in neotectonic and paleoclimatic studies.Firstly,the climat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P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and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is reg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terrestrial evidence of past changes in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Secondly,the river terrace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P are considered to be a sensitive recorder of neotectonism to reflect the timing and amplitude of the TP uplift.The formation ages of these  相似文献   
995.
康定大厂沟金多金属矿点赋存在志留系茂县群中,受左行走滑体系内的剪切裂隙控制,为硅化-金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点。成矿与区内海西期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矿(化)体在空间分布上受"非典型"Reidel剪切系统模式控制。区内基性岩脉两侧或附近的P,R和R’型剪切裂隙或蚀变破碎带是找矿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996.
林起庆 《福建地质》2015,34(2):164-168
闽西北变质岩地层分布广泛,岩石受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残积土,对其工程地质特征的系统研究甚少。通过武夷新区的水工环调查、样品的分析测试,对元古界麻源群大金山组变质成因的石英云母片岩残积土的定名、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汉江上游详尽的野外考察,在湖北郧县晏家棚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发现3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在沉积学的基础上,使用OSL技术断代,确定3期特大洪水事件分别在1 000~900 a BP,1 800~1 600 a BP和3 200~2 800 a BP期间发生。采用"古洪水SWD尖灭点高程法"确定这3期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介于176.20~176.73 m。运用Arc GIS耦合HEC-RAS水力模型,推求这3期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介于53 770~55 950 m3/s,并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此结果与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资料接续,构成万年尺度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得到汉江上游晏家棚河段万年一遇和千年一遇洪水的流量分别为59 100和45 200m3/s。采用HEC-RAS模型对研究河段进行古洪水模拟,方法科学,结果可靠。将该河段洪水水文数据序列有效地延长到万年尺度,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洪水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8.
对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浅层生物气成藏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发育3期下切河谷,形成了3套沉积层序;因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相对完整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长江三角洲浅层天然气是未经运移的原生生物气,其主要富集于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层序内,气藏为自生自储同生型的岩性圈闭。河口湾—河漫滩和浅海相泥质沉积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后者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河口湾—河漫滩和河床相砂质沉积物为主要储集层。因此,研究区晚第四纪多期下切河谷沉积层序有利于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晚期下切河谷内河口湾—河漫滩相砂质透镜体以及河床相砂体可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三维地震工区内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且无钻井资料。重点对奥陶系鹰山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的串珠状地震反射体进行地质诠释。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了储层平面分布规律,应用缝洞雕刻技术预测了裂缝和串珠体发育区,运用相干、曲率属性预测了断裂、裂缝的分布,联合应用频率衰减梯度、低频能量、平均频率和吸收系数等手段进行了油气检测。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优选出有利勘探目标。基于上述工作部署的A井,在鹰山组三段灰质白云岩储层中获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证实了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湘西北地区发育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和已知地质特征推断反射层位的方法,对两套含烃黑色页岩层的地震地质特征、波组层位识别、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出湘西北地区页岩层地震反射波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龙马溪组存在3~4个强相位,主频集中在30Hz左右;牛蹄塘组存在3个强反射界面,因深度加大,其主频集中在20Hz左右。由于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二组地层间距达2 500~3 000m,因此在湘西北地区将二组地层的反射波视作一个波系,其二维地震剖面存在3个波组4个反射层位或3个波组3个反射层位,三个波组分别为龙马溪组,中寒武底界及牛蹄塘组。另外因龙马溪组砂质泥岩段具有低速、低密度、低电阻率、高放射性等特征,其界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作为本区的地震波标志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