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5篇
  免费   1914篇
  国内免费   2375篇
测绘学   976篇
大气科学   1674篇
地球物理   2096篇
地质学   4828篇
海洋学   1195篇
天文学   407篇
综合类   715篇
自然地理   102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475篇
  2014年   555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638篇
  2010年   621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551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43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80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295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自菲尔德斯半岛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五个岩层单位的12个采点109块定向岩芯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学测定,从中得知,55~45Ma时期,该区极位置与澳大利亚的同时期结果不同,它经历了大约20°~30°的南向水平移动与70°~80°的西向旋转,逐渐地构成了今日彼此相对位置的格架。文章绘制出南极洲的视极移曲线。  相似文献   
992.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省内金矿可划分为岩浆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同韧性剪切变质热液型、变质—岩浆热液叠生型、砂砾岩型及河相冲积型(砂金矿)六种类型。金矿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密切相关。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古老的结晶基底——太古宙变质杂岩(第一矿源层)及早元古宙中浅变质岩(衍生矿源层);含矿热液主要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水,且多为两种水的混合物;大气水在成矿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金矿的成矿演化经历了太古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及同韧性剪切变质热液金矿床、晚三叠纪-燕山早期岩浆热液及叠生型矿床及燕山晚期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三个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993.
提出了导体系统电容问题求解的一种新方法,借助双球面坐标系和平行板电容公式,求出了异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解析式。此外,对另外几种类型异体系统的电容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995.
叙述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地图数据库发展的必要性,对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地图数据库分布管理概念、结构及网络环境进行了论述和设计.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混合方式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内部网桥技术,以低廉的投资实现了一个网络覆盖范围较大、能跨越多栋办公大楼的小型局域网络。该网络电缆距离的延伸较长,布线灵活,网段间隔离性好,不仅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易于检测判断故障,而且运行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小型局域网络设计/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对灵宝市矿产资源电子信息化实施的工程实例 ,详细阐述了这种技术方法在介绍地方部门资源方面的优势 ,以及运用它所必须的软件、硬件环境等和实施这种技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对IERS综合河外射电源表进行了检验,指出1988至1991各年度的IERS综合河外射电源表中均存在坐标系统不一致问题,部分射电源的位置坐标中带有几个毫角秒的偏差,与公认精度不符。坐标系统不一致问题影响了IERS综合表的指向维持,使此维持仅限于数学意义上的平均水平,失去了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99.
Bot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tion and transport of benzene–toluene–xylenes (BTX) in a simulated semi‐confined aquifer. The factor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umerical model include advection, hydrodynamic dispersion, ad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The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requir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were measur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experimental portion of the study, BTX compound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aquifer sand. After the contaminants had been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ystem, BTX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t 12 equally spaced wells. Subsequently, microorganisms obtained from the activated sludge of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nd cultured in BTX mixtur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aquifer through the 12 sampling wells. The distribution data for BTX adsorption by the aquifer sand form a nonlinear isotherm. The degree of adsorption by the sand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lute. The degradation time, measured from the time since the bacteria were added to the aquifer until a specific contaminant was no longer detectable, was 35–42 h for BTX. The dissolved oxygen, after degradation by BTX compounds and bacteria, was consumed by about 40–60% in the entire simulated aquifer; thus the aerobic conditions were maintained.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or the biodegradation and transport of BTX in aquifers by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s indicate that the results by Monod degradation kinetic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by the first‐order degradation kinetic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甘肃陇山地区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及大地构造环境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以其高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和低MgO、Cr和Ni含量有别于现代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在FeO-MgO-Al_2O_3和Ti/100-Zr-Y×3判别图上,均落在大陆玄武岩区。在剖面上,与变质玄武岩整合接触的巨厚的变砂岩和大量出现的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是浅海环境的标志;密集的辉绿岩墙群是拉张性大地构造环境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原岩形成于陆内裂陷海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