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2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1234篇
测绘学   559篇
大气科学   874篇
地球物理   793篇
地质学   2258篇
海洋学   574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314篇
自然地理   44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臼齿(Molar Tooth)碳酸盐岩问题已经研究了100多年,许多学者都对它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但始终未能取得共识。文中作者列举了现有各种臼齿碳酸盐岩的成因假说,指出了这些成因假说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臼齿碳酸盐岩生物成因的可能性。从元古代生物演化的规律说明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繁盛及衰退的时期与地球上真核生物的出现和繁盛及后生动物出现的界线相一致;从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化学组成(特别是黄铁矿的形态和SnO2的富集)、碳、氧同位素的分布规律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臼齿(微亮晶)碳酸盐岩生物成因可能性的证据;还特别指出元古代叠层石的生长和繁盛与臼齿碳酸盐的岩发育呈负相关关系。 同时也阐述了生物成因解释遇到的困难,并指出今后应大力开展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与岩相,特别是早期成岩作用和相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从元古代古海洋化学性质的变化着手研究将成为揭示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992.
辽河茨榆坨潜山太古界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实测、裂缝统计、包裹体分析、裂缝分形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茨榆坨潜山太古界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太古界4类变质岩中,黑云母二长片麻岩是最主要的储集岩,裂缝最为发育;黑云母钾长片麻岩次之,裂缝较发育;蚀变煌斑岩、黑云母角闪变粒岩均为非储集岩。茨榆坨潜山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微裂隙,太古界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裂缝,以高角度张性裂缝为主,形成于中生代中、晚期;部分张剪性裂缝形成时间不晚于古近纪晚期。潜山储层的裂缝以细、微缝最发育,其宽度和面孔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控制研究区太古界储层裂缝发育的因素有岩性、断层、深度、古风化作用、溶解作用、岩浆侵入、裂缝组合等。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松花江自然水体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根据吸附热力学参数(Γmax、k和Kd)综合比较3种固相物质的吸附能力,并讨论吸附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Langmuir型及Freundlich等温式可以很好地描述3种固相物质吸附热力学规律,三者吸附铅、镉的能力为生物膜>悬浮颗粒物>沉积物,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对铅的吸附能力均明显高于对镉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在深水码头、防浪堤等大型港口工程建设中常常会遇到构筑物下覆地基由非均质的层状土构成的情况。对于这类非均质层状地基,我国港口工程地基规范推荐采用Hansen 61公式、Hansen 69公式和Sokolovskii数值解法3种方法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能力。然而,工程实践中由这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数值往往有较大的差别。考虑到规范的继承性,基于牛顿迭代法,针对3个理论计算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根据长江口深水治理二期工程地质实测资料,运用该计算程序对该地区地基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层状地基,在相同地质条件、相同荷载条件下Sokolovskii数值解法得到的承载力数值最大,Hansen 69公式得到的承载力数值最小。  相似文献   
995.
荒漠植物白刺总DNA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荒漠植物白刺含有较多的多糖、酚类等次生代谢物,用常规的CTAB、SDS等方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总DNA。针对这一问题探索出一种适合白刺属植物总DNA提取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裂解细胞膜之前,首先用无CTAB缓冲液进行两次多糖、酚类等次生代谢物的抽提;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异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用这种方法我们对分布于甘肃的四种白刺属植物的总DNA进行了提取,开展了与总DNA相关的PCR扩增和其他遗传学分析,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天然高压矿物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地幔矿物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表陨石坑岩石和陨石的冲击变质效应的研究, 是以往发现天然高压矿物的主要途径。α-PbO2 超斯石英、(Na,K,Ca)AlSi3O8-锰钡矿以及磷灰石高压同质多像变体等是几个近期在陨石中发现的天然高压相,这些高压相很可能存在于地幔之中。天然高压矿物的发现对地幔矿物学研究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发现天然产高压相矿物的微矿物学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人们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11种高压相矿物,它们是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的主要矿物相,其中有8种是最近5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微矿物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连续发现的。1995年在寺巷口陨石中发现了属于地幔过渡带的林伍德石、 瓦茨利石、镁铁榴石、镁方铁矿和磷酸盐A相,随后又参与了陨石中其它新高压同质多像矿 物的发现和研究。在工作中使用了多种近代微矿物学技术,特别是激光拉曼探针和原位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在鉴定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提出了一种基于纸质地形图的单像地形图数字修测方法,它能在不具有矢量地形图的地区,根据新摄取的航摄像片直接对原有的地形图分版图的扫描影像进行修测,然后用绘图输出修测后的像素地图,或用于GIS中相应数据的更新。  相似文献   
999.
国外测绘机构大地测量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0,25(3):51-55
本文概述国外测绘机构大地测量的动向 ,目的在于了解全球大地测量的发展趋势 ,作为借鉴。综观各国的大地测量动向可以看出 ,高精度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 ,都是采用 GPS,无一例外 ,而且它们之间只是细节上的差异。从各国建立高精度大地控制网的目的来看 ,都是为多学科服务的。面对这样的总趋势 ,大地测量工作者必须拓宽知识面 ,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00.
Flow liquefaction and cyclic mobility are two different phenomena that are encountered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 Flow liquef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active behavior of loose granular materials and cyclic mo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ilative response of both loose and dense granular materials at low confining stresses. These two types of response pertain to the same material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modeled in a consistent manner. Whether a soil in a given state exhibits contractive or dilative behavior is dependent on its dilatancy, d=dvp/dqp. A form of the dilatancy d=d(η,ψ,C) is proposed, where η=q/p is the stress ratio, and ψ and C denote the internal state variables and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respective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such a state-dependent dilatancy is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both the contractive and dilative behavior. This allows the soil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flow liquefaction and cyclic mobility during earthquakes to be modeled in a unified 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