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8篇
  免费   1839篇
  国内免费   2764篇
测绘学   1333篇
大气科学   1341篇
地球物理   1798篇
地质学   5040篇
海洋学   1665篇
天文学   214篇
综合类   770篇
自然地理   111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522篇
  2021年   650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637篇
  2018年   558篇
  2017年   542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642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741篇
  2011年   695篇
  2010年   677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606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通过对鄂西火烧坪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岩溶化作用十分强烈的岩溶山区,当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匹配较好时,同样存在着一些极其有利于农业、林业发展的特殊生态环境。在这些地区,结合当地植物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通过农作物类型的调整,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当地摆脱贫穷的面貌。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特别关注当地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做到适度开发,稳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162.
岷江上游干扰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上游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导致区内表生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岷江上游(汶川以上)河段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表生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其分布沿岷江两岸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与河谷地貌分段基本一致,它们形成发展与特定地形地貌、易崩滑或软弱地层、特殊的构造部位、降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3.
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逐步实施,淹没区移民及新城镇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以滑坡为主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入手,对铁道、公路等部门常用的设计计算原理进行了研究,并由此类比分析研究了三峡区回水后或库水位正常运行条件下,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4.
云南墨江金矿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墨江金矿区发现了两个热水喷流沉积旋回,赋矿地层烂山段出露的硅质岩和(黄铁矿)硫化物岩具有低TiO2,Al2O3和富含As,Sb,Au,Ag,Hg含量特征,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轻稀土总量高于重稀土特征,其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为向右倾曲线,大多数样品具有负Eu异常;而其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向左倾,在SiO2-Al2O3,Al-Fe-Mn和Al2O3-TFeO-CaO等地球化学图解上,大多数样品位于热水沉积区,当样品中含有火山角砾成分时偏离热水沉积区,研究表明硅质岩和(黄铁矿)硫化物岩主要由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再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墨江金矿存在早期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形成了矿化或低品位矿石,并可能与下伏火山喷发有关,这为墨江金矿的成因研究和进一步找矿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5.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166.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9,自引:20,他引:49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 利用200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 196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LIA)、 1969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进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1969年冰川面积比小冰期最盛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5.2%, 2000年的冰川面积比1969年的冰川面积减少了1.7%. 从1969年到2000年最大冰川退缩速度为-41.5 m*a-1, 最大冰川前进速度为+21.9 m*a-1. 本区的冰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冰川退缩的速度不是太大, 并有前进的冰川存在.  相似文献   
167.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质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喜山期富碱岩体广布于滇西北地区 ,通过对其地质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 ,认为富碱岩体 (脉 )由正长 (斑 )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 ,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 ,并形成区内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 ;该系列岩浆岩以富碱高钾为突出特点 ,具有正常的岩浆演化趋势 ,不同岩带岩石地质学和岩石化学方面有区域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8.
水晶中的包裹体是在水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晶体内的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封闭系统。水晶中包裹体的形成与生长时的物化条件密切相关 ,而生长过程中的物化环境又直接影响了水晶的结晶习性。  相似文献   
169.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0.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in a two-part series that discusses the principal axes of M-D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static and dynamic load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eries is to underst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to enable better design of structures and control modification devices/systems. Under idealized design conditions,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single direction input ground mo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nded control devices/systems,and by assuming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 is decoupleable in three mutually perpendicular directions. This standard practice has been applied to both new and retrofitted structures using various seismic protective systems. Very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effects of neglecting the impact of directional couplings (cross effects - of which torsion is a component)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In order to quantify such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principal axes of structures under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This first paper deals with quantitative definitions of principal axes and "cross effects"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under static load by using linear algebra. It shows theoretically that, for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such principal axes rarely exist. Under static loading conditions, the cross effect is typically small and negligib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subsequent quant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 couplings under dynamic loads, which is reported in part Ⅱ of this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