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1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626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551篇
地球物理   797篇
地质学   1338篇
海洋学   361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245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了活跃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作者主要对中国科学界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发展方面作简要回顾,并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遥感的基础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对大气遥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气遥感的简要发展过程、卫星气象的早期发展、卫星红外遥感的基  相似文献   
92.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80个测站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最大潜在蒸发、地表干燥度指数和地表水分盈亏量,分析了东北地区及其7个不同气候区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及其不同区域的地表干湿状况不仅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别和年际及年代际变率,而且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低频变化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变干倾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所导致的潜在蒸发的加大与降水一样对这一变干倾向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2003,61(3):346-353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东北地区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rag partition over rough surfaces.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 is applied with high resolution to simulatingturbulent flows over arrays of roughness elements positioned on asmooth surface. The skin drag on the surface and the pressure drag on the roughnesselements are computed. The simulated drag partition compares well with wind-tunnel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al estimates for similar rough surfaces. This confirms that the computational approach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wind-tunnel and field experiments in studying drag and drag partition. The model is then applied to studying drag partition over rough surfaces with various roughness configurations. It is shown that drag partition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roughness frontal area but also on the sizes and arrangement of roughness elements, because (1) the pressure drag coefficient is sensitive to roughness-element dimensions and (2) the arragement of roughness elements lead to different interferences of turbulent wakes. The impact ofthe latter factor is not in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95.
讨论了根据影像匹配的结果将DSM修正成DTM的方法。本文针对城市地区航空影像的立体匹配结果,结合影像的结构纹理特征,提出了一种自动修正影像匹配结果以获得正确的DTM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三维重力内波和对流云街的启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个下部为弱不稳定层、上部为稳定层的二层模式中,求解线性化的大气动力—热力学方程组,表明一个孤立山丘所引发的重力内波,在向下游传播过程中与边界层中对流相互作用,形成大气低层的涡漩活动,其图象与观测到的对流云街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97.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宽带消光遥感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金桓 《遥感学报》1997,1(1):15-23
该文发展了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一个宽带消光遥感方法 ,它应用地面上太阳直射表探测的宽波段太阳直射信息反演 0 75 μm大气柱光学厚度。这方法的主要误差因子是气溶胶谱的不确定性。数值试验表明 ,气溶胶谱分布的误差所引起光学厚度解的误差一般小于 5 %。 1995年 1— 10月进行的 12 6 7组对比实验表明 ,由本方法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光度计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标准差为 10 5 % ,两者平均结果的偏差只有 0 7%。该文还应用这个方法 ,从气象台站辐射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北京、沈阳等 10个地方 1980— 1994年间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 ,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8.
安欧 《地震研究》1997,20(4):378-385
我国西南部鲜水河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安宁河断理解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四个测区内,用X射线法 得的宏观残余应力场和用震源机制解P轴显示的发震时现今应力场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吻合。这种叠加应力场的水平最大主压力分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带总体走 交角约为40-55°左右,使断裂带易于发生剪切错动。宏观残余水平最大剪应 值区的分布,也与区内大震震中的分布基本吻合,岩石裂面在300℃和300MPa围压下经10天  相似文献   
99.
振动采油工艺是近两年研究开发的一种物理采油新工艺,尽管起步晚,增产机理还不清楚,但它的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这一工艺研究开发进展情况作了概述,地增产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
全球不同纬度带平均有效位能的季节急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0~1988年ECMWF的资料,计算了对流层500 hPa、300 hPa和平流层100 hPa逐日和月平均的纬向平均有效位能(PZ),分析其季节过渡,比较不同纬度带的季节性急变。结果表明,在4月和10月附近,各纬度带上均可出现PZ的急变。而且用逐日资料还可分析出6月急变。在北半球对流层高层(100 hPa)PZ的季节性急变不如低层(500 hPa)明显,而在南半球PZ的季节性急变与北半球相反,高层比低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