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大直径超长桩在海洋工程和桥梁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针对普通静载费时费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研究不够完善等不足,基于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砂土地层中大直径超长嵌岩桩的静动法测试进行研究。通过对同一根桩上的自平衡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静动法测试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的适用性。通过对比发现,静动法测试结果用传统卸荷点法和分段卸荷点法处理得到的等效静承载力比自平衡法大30%左右;且由于土动摩阻和孔隙水压力影响,静动法测得的桩身摩阻力也大于自平衡测试结果,需要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2.
基于1973-2010年长系列日降水、径流数据,利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M-K统计检验和降水集中度等方法,结合HIMS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38年来,潮河流域降水变化较小,但径流下降趋势显著,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两次突变,即在1973-1983年、1984-1998年和1999-2010年三个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存在明显差异;(2)大雨日降水总和(P≥20)与径流深关系较为密切,其变化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83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3)HIMS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999-2010年潮河流域下垫面条件较前两阶段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效应由第二阶段的14.93%增加至第三阶段的25.78%,人类活动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98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3.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5条剖面的沉积特征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盆地边界、沉积相演化及盆地格局。头屯河剖面和后峡剖面的沉积相对比及古流向测量表明二者在早、中侏罗世形成于同一沉积体系。在早、中侏罗世,沉积相逐渐从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为主过渡到以河流相-湖泊相为主,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其中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盆地沉积范围达到最大,西山窑组沼泽相发育,车排子-莫索湾凸起自西山窑组沉积时期开始形成;早、中侏罗世的盆地边界至少位于后峡以南附近,此时不存在地理分割明显的天山山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相从辫状河-滨浅湖相为主迅速演变为以辫状河-冲积扇相为主。在此期间盆地边界明显向北迁移,天山山脉明显隆升并造就天山南北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博格达山构成盆地南缘的又一重要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74.
汤连生  桑海涛  宋晶  刘锋涛  颜波  张鹏程 《岩土力学》2013,34(10):2877-2888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主要为铁质胶结,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结构性强,显示出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特点,其粒间联结作用正是其结构性和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的核心问题。论述了非饱和土的粒间联结作用,将其分为接触联结和非接触联结两类,这两种联结在粒间相互作用上都表现为吸力的作用,即由湿吸力、可变结构吸力组成的粒间吸力。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铁质胶结为主的接触联结作用,加上其砂粒、黏粒等各级粒度成分混合,致使粒间联结作用遇水或扰动后变化大,导致力学性质上的脆性显著。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可变结构吸力与土体堆积方式、干密度、孔隙比、含水率/饱和度的定量计算公式,并由试验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进而从游离氧化铁胶结是非饱和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显示脆弹塑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基于堆砌体模型思想,采用孔隙比与结构脆性参数构建损伤过程函数,建立了可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脆弹塑性胶结损伤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特有的应力-应变关系,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或扰动后易破坏的机制。  相似文献   
75.
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区域多元成矿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超大型铜矿之一。作为超大型铜矿,进一步认识其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为该区寻找和研究该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阐述该矿田区域地质特征,并探讨和分析成矿地质信息、物化探信息和遥感信息等多元成矿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依据,提出该研究区区域成矿特征的几点认识:(1)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经历过拉张、汇聚、碰撞-固结、陆内堆积和弛张作用等形成过程,其成矿主要与汇聚阶段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2)大型基底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衍生的线型次级构造或火山机构有重要的控制作用;(3)与矿田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成因联系的区域型地质建造(早石炭世的陆源碎屑建造和晚石炭世的复理石及基-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及大规模的花岗岩链派生的浅成侵入岩对成矿有利;(4)具有表示区域性地质特征(区域性深大断裂、板块边缘岛弧等)的重力梯度带,重、磁场等值线形态的扭曲或线性的重、磁异常带反映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找矿远景区;(5)大规模高背景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区的存在(以Cu为主、伴有Ag、Au、Mo、Cr、Ni、Co、Zn、W、Pb元素组合的高背景和异常区)提供成矿物质背景信息;(6)遥感信息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火山机构、浅隐伏侵入岩体及区域构造格局等控矿因素特征。基于多元信息分析的成矿特征认识对该区进一步寻找和研究该类型矿床有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6.
文章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出发,指出天然气是一种理想的高效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能源的首选。通过分析中国天然气供不应求、世界天然气供过于求的市场现状,以及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提出中国从其周边国家进口天然气符合经济高效原则。中国从国外进口天然气主要有四条路线,即中亚输入通道;缅甸输入通道;俄罗斯输入通道;海上输入通道(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输入通道)。文章对此四条路线格局及其地缘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这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环境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为合理评价德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潜力,研究工作从水文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建立了由16个评价单因子组成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评估结果将德州市中心城区地表以下不同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划分为“可充分开发”、“不可充分开发”、“慎重与限制开发”三个等级区,并结合城市建设及环境条件,基于GIS平台开展了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状况,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78.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旋回与期次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需对火山岩的旋回和期次进行划分。通过薄片鉴定、单井喷发韵律识别、电性特征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哈尔加乌组火山岩旋回和期次进行了厘定,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主要为熔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发育溢流相、由爆发相过渡为溢流相、爆发相、熔岩与火山碎屑岩或沉火山碎屑岩互层4种韵律类型,其中溢流相为主要韵律类型。对不同韵律进行组合,可将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划分为4个喷发期次,4个喷发期次又可以组合为2个喷发亚旋回,该时期火山喷发主要呈现出喷发-宁静-喷发-宁静的过程。  相似文献   
79.
针对目前国内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三维GIS与三维仿真的关系,并基于重庆的建设实践,提出面向“体”的三维数据模型、三维数据分类与组织、海量三维空间数据管理、跨平台访问等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0.
分形几何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分形几何理论及其方法。从岩土材料结构的定量描述、流体在岩土体中的渗流问题、岩土材料强度的分形模型和分形空间的力学特征四个方面叙述了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指出只有将岩土力学系统在欧氏空间的各种基本变量、原理和方法向分形空间推广和拓展,才能产生对岩土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新认识,这也是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