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5篇
  免费   1847篇
  国内免费   2552篇
测绘学   1194篇
大气科学   890篇
地球物理   1500篇
地质学   4442篇
海洋学   1505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507篇
自然地理   1017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366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589篇
  2012年   698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618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75篇
  2004年   350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黄土高原渭河宝鸡段北岸大型深层滑坡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鹏  吴树仁  石菊松  王涛  石玲 《地质学报》2014,88(7):1341-1352
为研究渭河盆地黄土塬边大型深层滑坡运动机制,通过对渭河宝鸡段北岸斜坡构造地貌过程解析、滑体地质剖面平衡计算与运动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结合黏土岩滑动带发育的宏观力学背景、物理结构变化特征与剪切蠕变、滑动力学行为特征研究,确定了渭河北岸大型深层滑坡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初步揭示了黏土岩质滑带塑性流动挤出的控滑机制。研究表明:①大型深层滑坡的运动变形由后缘向坡脚传递,后缘下降、前缘隆起,整体变形由底部泥岩控制,具有一定的水平位移,是旋转-平移复活式滑坡;②黏土岩滑动带结构损伤形成蠕变变形带,滑动过程中,塑性变形区在滑体下方呈倾斜三角形状,产生塑性流动变形,逆冲向上运动中形成翻卷结构,滑体前缘以流动状态隆起挤出;③黏土岩的塑性流动变形是黏土矿物含量增加、活性增强的结果,滑带土内的粘粒含量(2μm)由初始的17.94%增加到50.22%,蒙脱石的绝对含量从初始的13.19%增加至26.38%,而其比表面积平均由124.55增加至215.08,从而降低滑动带的强度、恶化水理性质,引起滑体剧烈变形,而滑体内赋存的高孔隙水压力可推动滑体滑动。  相似文献   
962.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文山市为例,分析2000—2017年食物供给、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旅游文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运用K-means聚类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并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① 2000—2017年间,除生境质量服务下降外,文山市其他5项服务均呈上升趋势。② 空间分布上,文山市6项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6项服务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有差异,但整体上具有重叠性。除旅游文化服务的热点和冷点区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2.56%和0以外,其他5项服务的冷热点区面积占比均在21%~32%;能够同时提供3项及以上高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较少,85.50%的区域只能同时提供2项及以下高值服务功能。③ 根据服务簇聚类结果,文山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农业主产区和人类生产生活区4类功能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区城市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3.
史文娇  张沫 《地理学报》2022,77(11):2890-2901
土壤粒径(砂粒、粉粒和黏粒)是各种陆表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模型的关键参数。作为一种土壤成分数据,土壤粒径的空间预测方法有和为1(或100%)等特殊要求,其空间分布精度受预测方法影响较大。本文针对土壤粒径相较于其他土壤属性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壤粒径空间预测方法框架,综述了土壤粒径数据变换、空间插值和精度验证等系列方法,总结了提升土壤粒径空间预测精度的各种途径,包括通过有效的数据变换改善数据分布、结合数据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结合辅助变量提升制图精度和分布合理性、使用混合模型提升插值精度、使用多成分联合模拟模型提升预测的系统性等。最后,提出了今后土壤粒径空间预测方法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从考虑数据变换原理和机制角度改善数据分布、发展多成分联合模拟模型和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以及引入土壤粒径函数曲线并与随机模拟结合等。  相似文献   
964.
气象站和卫星降雨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时存在无法反映空间异质性且精度差的问题,基于CLDAS多源融合降水,利用EI60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中国的降雨侵蚀力进行评估,并结合降雨量、侵蚀性降雨次数、侵蚀密度等指标,探讨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 CLDAS降雨侵蚀力与地面实测数据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均有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与CMORPH降雨侵蚀力相比,其相对误差显著降低,可以准确反映全国范围的降雨侵蚀力季节性变异。(2) 在2001—2020年,不同雨量区的降雨侵蚀力、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雨量区的年际变化波动剧烈,侵蚀性降雨次数和暴雨过程协同影响降雨侵蚀力的大小。(3) 空间上,中国的降雨侵蚀力值的特点为东南沿海地区高、西北内陆地区低。时间上,侵蚀性降雨集中在5—8月,夏、秋两季对土壤造成的侵蚀影响更大。(4) 通过对年降雨量、年侵蚀密度和年暴雨量进行分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量与侵蚀密度成正相关关系,即年降雨量一定,暴雨事件越多,降雨侵蚀密度越大。  相似文献   
965.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全球国际移民流动按下暂停键。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部分城市内部聚集着因疫情难以回国的国际移民,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结合运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在福柯的权力与异端辩证关系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管治-响应”的逻辑思路进行重组,并采用该分析框架,以广西阳朔为例,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移民管治与个体生存策略。通过结合参与式观察法与网络民族志法,结果发现:首先,为避免疫情防控中政治尺度跃迁引发的国际舆论事件,地方政府在国际移民群体中寻找权力代理人,并与之形成权力联盟,对移民个体进行管治,包括“规训/照料”“医治/隔离”“监控/放任。这种转换将原本权力关系中的地方政府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权力代理人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规避了尺度跃迁问题。其次,移民个体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采用特有的响应策略,包括“权力代理人”“顺从/搭便车”“治疗/自我管治”“不合作/破坏”。这些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解,为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6.
随着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风险扰动对城市的经济韧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冲击影响,深入研究城市经济韧性对于城市经济良性发展和提升经济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两次典型的经济风险扰动,以长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相对多样化、产业相对专业化、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地区经济敏感度的多维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内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相对多样化指数呈不断下滑趋势,相对专业化整体态势稳定上升,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和一体化发展,应对风险扰动的经济韧性能力强,而安徽省内部分城市专业化指数过高且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② 城市产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区域差距不断增加,与其主导产业结构有显著关系;③ 核心城市与各城市间的联系总量占比逐年降低,核心城市上海的集聚能力仍较高,致使城市间差距增加,不利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整体协同;④ 城市抵抗力和恢复力与其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经济风险扰动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由沿海城市向内部城市的地域先后性影响。论文有助于弥补已有研究在城市群地区尺度经济韧性研究方面的不足,以期为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967.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历史的有效替代性指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炭屑记录,重建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火-植被-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区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15.30~13.60 Ma时期,炭屑总浓度变化范围为59~4324粒·g-1,平均浓度为835粒·g-1。炭屑形状以次圆形为主,且几乎所有的炭屑粒径都小于50 μm,反映出研究区天然火活动是以乔木植物燃烧的森林火活动为主,主要是区域性火活动。根据炭屑总浓度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分为2个主要阶段。阶段Ⅰ(15.30~14.00 Ma):炭屑总浓度逐步增加,平均浓度为866粒·g-1。其中,阶段Ⅰ又可以细分为3个次要阶段,Ⅰa(15.30~14.38 Ma):炭屑总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693粒·g-1;Ⅰb(14.38~14.20 Ma):炭屑总浓度快速减少,平均浓度为1140粒·g-1;Ⅰc(14.20~14.0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增加,平均浓度为988粒·g-1。阶段Ⅱ(14.00~13.6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减少,平均浓度为777粒·g-1。(2) 孢粉数据重建的研究区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5.30~14.38 Ma时期为开阔的森林植被,湿度较低;14.38~14.00 Ma时期乔木增加,湿度增加;14.00~13.60 Ma时期乔木属种显著减少,湿度降低。(3) 经过对比分析,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与乔木类花粉百分比趋势相近,次圆形炭屑浓度趋势与阔叶类植物花粉的百分比趋势显著正相关,认为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的天然火活动与森林植被的盖度(尤其是阔叶林的盖度)有较强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浓度高。此外,通过对比炭屑总浓度趋势和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可以推测,全球温度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来对天然火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68.
本文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以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9.
为了挖掘国产单极化SAR数据在自动化识别尾矿库中的作用,辅助光学数据以提高锰渣尾矿库的识别精度,针对锰渣尾矿库及其在光学遥感图像中容易混淆的目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散射特性以及在SAR图像中的差异特点;并开展锰渣尾矿库自动化识别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光学遥感图像进行分割;选取典型锰渣尾矿库及其易混淆目标,进行纹理特性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纹理特征有效地建立锰渣尾矿库在雷达图像中的识别规则,为实现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数据相结合的计算机自动识别锰渣尾矿库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70.
石越 《北京测绘》2014,(5):134-135
介绍了近代平差理论的稳健估计方法,编制稳健估计方法的程序,并通过实例验证,与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比较,表明稳健估计在水准网粗差探测和平差计算中优于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并且能够定位粗差,从而进行消除或者减弱,得到较为干净的观测值。因此,稳健估计方法应用于测量平差具有一定的抵抗粗差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