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0篇
  免费   2078篇
  国内免费   3024篇
测绘学   1263篇
大气科学   944篇
地球物理   1509篇
地质学   4888篇
海洋学   2018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858篇
自然地理   132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02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816篇
  2010年   730篇
  2009年   703篇
  2008年   651篇
  2007年   567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横山地区位于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期处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区。由于地形平缓、间歇性水流供给使得河流频繁改道。不同形态与规模的河道砂体交错叠置,加大连续沉积砂体的寻找难度。通过连井剖面追踪主河道内的单一砂体,揭示其空间展布规律,多条砂体追踪得到不同厚度砂体的空间延伸形态,其结果表明连续沉积越厚的砂体,其延伸距离越远。基于砂泥叠置关系与砂体发育规模确定优势砂体为多期次叠加的且隔夹层较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整套砂体。优势砂体空间延伸较远、沉积厚度较大、岩性较为均一,为理想的储集砂体。确定优势砂体的平面发育情况,为优势储层的寻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2.
高晗  韩立国  凌云  张盼  宋超  孙慧秋 《世界地质》2015,34(4):1098-1105
本文将黏弹固体骨架与各向异性多孔弹性模型相结合,并将地层黏弹性的特性考虑其中,更好地刻画了快P波和横波在地震频带的衰减现象。将多孔黏弹模型模拟结果同传统弹性模型模拟结果对比显示,多孔黏弹模型在模拟真实储层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93.
为得到更接近地下真实分布的反演界面,笔者比较分析Parker-Oldenburg反演和改进迭代反演,发现改进迭代反演方法不仅可以避免计算放大项,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对经典Parker-Oldenburg方法和改进迭代反演方法的计算速度、迭代收敛性和结果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迭代反演方法在保证计算速度和迭代收敛的情况下,能获得更精确的地下界面结构。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改进迭代反演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94.
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95.
外生稀土矿床的分布、类型和成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是当今危机资源,勘探和研究稀土矿床是世界热点。外生矿床是重要的稀土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残-坡积、(河流)冲积和海滨砂矿,碳酸盐岩风化壳型,花岗岩风化壳型等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认识。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是由富稀土的原岩经过地表机械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母岩稀土的最初富集是形成风化壳型稀土矿床的前提,风化壳继承了母岩的稀土特征。目前世界对重稀土的需求最为突出,中国南岭花岗岩风化壳型重稀土矿床为世界之最。风化是后期稀土提炼富集过程,成矿关键在于花岗岩岩浆阶段重稀土矿物的形成。然而,何种因素形成南岭地区具有稀土成矿潜力的花岗岩,富稀土花岗岩表现出的轻重稀土分异是由于源区性质的差异还是源于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以及重稀土矿物的形成机制仍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896.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不同采深、采宽、采厚及不同开采倾角下采空区地表的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及计算得出各开采条件下地表的下沉曲线及水平移动曲线,进而分析地表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为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提供一种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7.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8.
鹰扬关群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区广泛发育,为一套以绿片岩相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及相关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含有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该群的成岩背景过去一直认为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大陆裂谷环境,时代归属为新元古代。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鹰扬关群火山岩主要属于基性-中性火山(碎屑)岩类,在岩石化学成分上表现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包括U、Th、Ba、K和Rb等)和轻稀土元素,而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获得鹰扬关群中变角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15.1±2.1)Ma(n=13,MSWD=1.8),表明其为加里东期海相火山喷发的产物。结合云开地块北缘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和岛弧型变质基性火山岩的资料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早古生代的古洋盆,鹰扬关群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可能是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消减过程的地质记录,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加里东期的构造格局是俯冲增生造山带而不是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899.
长岭凹陷北部是松辽盆地姚家组沉积期沉降中心,长期的油气勘探一直认为其为松辽盆地的深湖发育区,通过对长岭凹陷北部钻井、测井、岩心、古生物等研究认为该区域发育了受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和叠置席状砂微相。在详细研究长岭凹陷北部葡萄花油层的沉积特征后,总结了各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要向上具有水退序列→水进序列的沉积演化特征,葡萄花油层中部为最大水退期,进一步发现,分布在新立地区、新民地区的叠置席状砂体展布规模大,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00.
崔宁  陈建平 《地质通报》2015,34(7):1365-1368
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提出研究地质非结构化数据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地质数据的特点,发现其大数据性。以JPG图件为例,展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行业应用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地质JPG图件数据的使用情况,提出地质JPG图件数据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