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将非线性热力学理论应用到大尺度海洋系统,找到了一个适合于描述海温扰动发展的热力学判据。计算表明:这种热力学判据能够较好地报出海温异常事件,估计海温异常的强弱。本文还利用这种热力学判据分析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平流效应对海温扰动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沙田  孙佩锦 《海洋与湖沼》1997,28(3):334-336
南海位于太平洋西端,介于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与中国大陆之间,在这~海域有广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栖息着以亚热带种和热带种为主的暖水性生物,多样性很高,有些类群的丰度也甚大,成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生物与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南海是调查研究较少的海域。进入SO年代,围绕对南海海洋资源的了解与开发,海洋学研究有较快进展,其中海洋生物学进展尤为迅速。如年代以来,南海海洋生物学成果累累,为认识、开发和保护南海海洋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奠定了基础。为促进南海海洋生物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103.
台风的海面气压场和风场模拟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台风中心资料、地面天气图及部分台站的观测资料,使用改进的藤田气压模型和Myers气压模型,对1996年9月9日11时在广东吴川——湛江登陆的9615号(Sally)台风海面风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求得台风域内的风速分布,并和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台风气压模型对台风海面气压场和风场的模拟计算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4.
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数据管理和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由9个专业子库构成。针对数据海量、格式多样等特性,该数据库构建采用了WindowsAdvanceServer2000 SQLServer2000。通过SQLServer2000管理数据,并按数据种类以子库形式分层。应用微软公司开发的.net框架包,编写ASPX程序以实现Web数据库访问模式。开发了各相应子库的应用系统,使得通过观测、探测、调查、试验和实验所获取的海量基础性海洋科学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发布得到了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05.
毛园  沙文钰 《海洋预报》2002,19(3):33-43
本文首先给出了环台湾岛海域的海表风场计算方法和海表风应力的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把该研究海域分为四个区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由POM模式所得到的数值结果,讨论了海表风应力对该海域不同类型温跃层的具体影响。主要结果如下:海表风应力是影响温跃层的动力因子,对季节性温跃层的深度和强度均有重大影响,但对大洋温跃层的影响不大;海面风场作用数值计算与实际风场误差不大,故可以用计算所得的风场来代表实际风场作实验对比分析;海表风应力较小时有利于温跃层的发展加强,风应力较大时温跃层将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106.
海洋水色遥感元数据及其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国内外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海洋水色遥感元数据框架,可以用来对海洋水色遥感数据进行描述、组织、存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XML Schema对此元数据框架进行描述,从而可以用于规范海洋水色遥感元数据。其次,从元数据的访问接口、存储系统及其安全体系结构方面设计元数据系统,实现对海洋水色遥感元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最后,对海洋水色遥感元数据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07.
Eclogites characterized by a garnet + clinopyroxene + orthopyroxene + sanidine + rutile assemblage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eastern Bangong suture, central Tibet (China). Garnet and sanidine are exsolved from clinopyroxene. Al‐exchange barometer for orthopyroxene and garnet and K concentrations in clinopyroxene indicate a peak pressure of ~4 GPa.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ultrahigh‐pressure rocks implies the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to a depth of >130 km along the eastern Bangong suture zone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The denudation of thes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could have provided a significant source for the Jurassic turbidites in the western Bangong ocean basin.  相似文献   
108.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copper(Cu)-based antifouling(AF) paints,copper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marine organism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pper on larvae of the barnacle Chthamalus challengeri. These experiments attempted to identify a more sensitive index to monitor copper pollu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s. The 24 h LC5 0 ranged from 156.07 μg/L(nauplius II) to 817.15 μg/L(cypris) and the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 ranged from 81.75 μg/L(nauplius II) to 571.04 μg/L(cypris). The cypris settlement rate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135 μg/L. No cypris was found in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of 60 and 75 μg/L treatment groups stressed for 22 d. Nauplius II moulting was not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copper for 24 h; however,when extended to 48 h,the percent moulted in 75 μg/L treatment group was declined to 37.12%,which was significant lower( P 0.05)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hototaxis of nauplius I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45 μg/L. Despite an initial significant increase at copper concentrations of 30 μg/L,ammonia excretion rate decreased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60 μg/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1) nauplius II could not develop to the cypris when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60 μg/L;(2) cypris settlement is more susceptible to copper than cypris mortality rate;(3) nauplius II is the most sensitive larval stage;(4) nauplius II ammonia excretion rate is the most sensitive index to copper and might be as the indicator for copper pollution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09.
TerraSAR雷达卫星条带模式影像中高压输电线产生亮度极高的散射斑点,利用湖北段1 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雷达影像和铁塔GPS坐标,研究了该区域150组输电线散射斑的形成条件和雷达像空间相对位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输电线的夹角、跨度和垂曲率是影响散射斑形成以及雷达像空间位置的主要因素。输电线散射斑产生于导线与卫星飞行方向的夹角±15°以内。当夹角由负到正变化时,其导线散射斑在雷达像空间的位置由北向南移动,但是其移动量与夹角变化不成正比。在夹角近似相同的情况下,导线跨度越大即其垂曲率越大,散射斑的位置越靠近导线垂直平分线。  相似文献   
110.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