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6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822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750篇
地球物理   873篇
地质学   1754篇
海洋学   429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36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长江河口径流与盐度的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和引水船站的盐度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口径流、盐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长江口径流存在4~8a,2~3a,1.5a,1a,30~60d及20d的及化周期;盐度存在5~10a,2~3a,1.5a,1a,0.5a,40~50d,26~30d,14~15d7~8d及3.5d的变化周期.径流和盐度的谱结构在各水文年基本一致,均以1a周期变化占优势,但盐度谱结构在高频部分较径流的谱结构具有更大的振荡.盐度与流量的5~10a,2~3a,1.5a,1a的周期振动上存在高相关.径流对盐度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部分.在低频变化中表现为盐度变化滞后于径流变化,在高频带呈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993.
潮汐水域中污水侧向排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N-S方程,采用深度平均的应力-通量代数全场模型,模拟流场及热水或污染物侧向排入大水体的各向异性的输移扩散规律。模型中采用深度平均的连续、动量、浓度方程进行潮汐流动的数值模拟计算,潮流采用非对称潮流,模拟结果给出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污染物浓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所得的数值结果与他人的模型实验结果非常一致,而较其他结果更合理,说明本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4.
溞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的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向进行了活体观察 ,描述了中国对虾早期幼体发育阶段中幼体循环系统血管的走向与分布、血液的流向及循环路径等 ,比较各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形态 ,并探讨对虾早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95.
1990年作者《海南岛海鱼寄生复殖吸虫》一书正式出版,同年秋季(10-11月)及1992年春季(3-4月),作者又先后两次赴海南岛进行海鱼吸虫采集,取得标本经整理鉴定共有26种系原书中未曾记载者,其中有4种为新种。现将新种描述于后,并附新记录名录。文中测量单位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96.
厦门地区杂色花蛤的病毒观察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厦门海区对虾养殖内外环境中,电镜观察发现了杂色花蛤肝胰腺的一种杆状病毒和两种球状病毒.杆状病毒大小为(85~90)nm×(240~264)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可见.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70~8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另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95~12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杂色花蛤所带杆状病毒与BMNV有抗原性正相关,其检出率随季节变化,暗示自然生长且感染病毒的杂色花蛤可能是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997.
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应变解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内解算应变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以Matlab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一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中解算应变的程序GPSstrain。利用GPS监测网测站位移(速率),该程序能够解算剪切应变(γ1、γ2)、面应变、块体旋转、主应变及其方向、最大剪切应变及其方向,同时也可解算出这些应变分量的误差。另外该程序还具有高斯投影解算功能,根据各测站坐标能够自动形成所有的Delaunay三角形,并以图形方式显示。最后以实际算例给出了该解算程序的部分结果,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河谷区通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了人口压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森林退化;中山区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畜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退化:山原区的劳动力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解决生计,牧民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草料不足的问题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在大渡河上游,最脆弱的区域是中山区和山原区,而不是人口压力大的河谷区.②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将是一个新的方向.③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99.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4  
利用黄河源地区1985年和2000年1:10000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1:250000DEM、道路和居民点数据与野外调查资料,分析草地退化与坡向、海拔及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河源区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占源区总面积的8.24%,冬春季牧场退化率显著高于夏季牧场:草地退化是黄河源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主要的特征。草地退化表现为:①阳坡退化率高于阴坡;②受人口密度影响,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成反比,相关系数为.0.925;③距离居民点越近。退化率越高。尤其当与居民点距离≤12km时,草地退化率与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④在距道路4km以内.草地退化率与道路距离成反比.相关系数高达-0.978。1985年以来,源区的草地退化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仍起主导作用。科学地减少当地居民对草地的过分依赖是解决脆弱的江河源区环境退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00.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a meso-scale line-form disturba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y using the 3D dynamic equations for small- and meso-scale disturbances, an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on the heterotropic instability (including symmetric instability and traversal-type instability) of a zonal line-like disturbance moving at any angle with respect to basic flow, arriving at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with linear shear available, the heterotropic instability of the disturbance will occur only when flow shearing happe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ine-like disturbance movement or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isturbance movement, with the heterotropic instability show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wave; (2) in the presence of second-order non-linear shear, the disturbance of the heterotropic instability includes 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and vortex Rossby waves. For the zonal line-form disturbance under study, the vortex Rossby wave has its source in the second-order shear of meridional basic wind speed in the flow and propagates unidirection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meridional basic flow. As a mesoscale heterotropic instable disturbance, the vortex Rossby wave has its origin from the second shear of the flow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form disturbance and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ndition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flow; (3) for general zonal line-like disturbances, if the second-order shear happens in the meridional wind speed, i.e., the second shear of the flow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form disturbance, then the heterotropic instability of the disturbance is likely to be the instability of a mixed Rossby–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wave; (4) the symmetric instability is actually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wave. The second-order shear in the flow represents an instable factor for a symmetric-type disturbance; (5) the instability of a traversal-type disturbance i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inertial gravity wave when the basic flow is constant or only linearly sheared. With a second or nonlinear vertical shear of the basic flow taken into account, the instability of a traversal-type disturbance may be the instability of a mixed vortex Rossby – gravity wa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