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31.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Dynamic Shear Behavior of Rough Rock Join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dynamic shear behavior of rock joints is significant to both rock engineering and earthquake dynamics. With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the dynamic direct-shear tests on the rough rock joints with 3D (sinusoidal or random) surface morphologies are simulated and discussed. Evolution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slip displacement shows that the 3D DEM joint model can accurately reproduce the initial strengthening, slip-weakening, and steady-sliding responses of real rock joints. Energy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trengthening and weakening behavior of the rock joint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apid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elastic energy in the joint. Then, effects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normal stress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micro shear deformation mechanisms, mainly volume change and asperity damage, of the rock joint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fri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logarithmic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surface roughness, but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In addition, the rougher rock joint exhibits both higher joint dilation and asperity degradation. However, high normal stress constrains the joint dilation, but promotes the degree of asperity degradation significantly. Lastly, the effects of the 3D surface morphology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the rock joint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directional roughness parameter.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nisotropy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variation of the peak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joint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hearing directions as well as the micro shear deformation mechanisms, e.g., the extent of joint dilation.  相似文献   
32.
本文通过对现有能力谱法的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简化的能力谱方法。该方法不是根据需求谱与能力谱有无交点(性能点)为评估依据,而是以能力谱为根据求出不同延性状态下既有建筑物相应的抗震能力,并与需求谱相应的谱加速度比较,判断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迭代计算来求结构的性能点,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可以考虑既有建筑物的老化及损伤。最后,本文应用自行编制的计算程序,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3.
目的:建立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评价其胃黏膜病理变化。方法:选择40只ICR小鼠适应性饲养,编号后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不予接种Hp,每天仅以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将造模组的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M0组、M4组、M8组),M4、M8组小鼠经禁食24h后予50%乙醇0.1ml灌注于每只小鼠胃内,1h后再灌注Hp菌株0.5ml;隔天1次,共灌胃5次(灌胃前6h及灌胃后30min内禁食、禁水)。末次灌胃2h后,随机抽取2只ICR小鼠进行尿素酶试验及胃黏膜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镜检发现G-弧形杆菌,尿素酶试验阳性,提示Hp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组小鼠再予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制备成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继续饲养4周(M4组)、8周(M8组),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症状积分,分别于第4、8周每组各处死1/2动物,取鼠胃腺体组织观察胃炎程度及Hp感染程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第4、8周模型组症状积分、病理积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p感染的动物数明显增加;与M0组比较,M8组小鼠胃组织Hp感染严重程度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过灌胃给菌的方法可以成功将Hp定植于小鼠体内,并在现有条件下成功建立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其保存期有8周,且8周模型胃炎程度及Hp感染程度更深。  相似文献   
34.
为揭示张力腿平台涡激运动响应规律,采用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全水深系泊张力腿平台涡激运动响应。根据张力腿平台主尺度参数,按照几何相似制作了水池试验模型,在满足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条件下开展了均匀流、剖面流模型试验,并将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均匀流作用下张力腿平台涡激运动的锁定区间在5.5<Ur<8.5,来流角对涡激运动影响较大。剖面流作用下平台涡激运动规律与均匀流作用基本一致,但剖面流造流引起的能量分散,使平台在XY平面的运动轨迹变得不规律,系泊系统提供的回复力对涡激运动幅值有抑制作用,来流角和流速对张力腿或立管模态影响明显。论文得到结论对于张力腿平台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煤与泥岩排烃过程中甾、萜烷色层效应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未混油或混油源岩样品(指在源岩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石油)进行低温排烃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煤与泥岩排烃过程中甾、萜烷的色层效应。结果表明,在排烃过程中煤与泥岩甾、萜烷的色层效应存在显著差别。煤排出烃与残留烃之间的甾、萜烷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常用的甾、萜烷参数的变化已难以解释其排出烃与残留烃之间的关系,但泥岩排出烃与残留烃之间的甾、萜烷分布特征仍具有可比性。煤与泥岩表现出的明显不同的甾、萜烷色层效应提示,应用甾、萜烷等生物标志物解决煤成烃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排烃作用的影响,并需进一步探索适用于煤成烃的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36.
丁士晟 《气象学报》1983,41(4):426-432
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气候比较湿润,但水资源并不充足,每人每年仅有1565方水储量,只是世界平均11000方的1/7,并且水储量在地区分布上差异可达几十倍。本文讨论了水资源对吉林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比降水大得多,并给出一个普遍表达式:K=(1-B/r)~(-1)其中K是水资源相对变幅与雨量相对变幅的比值,B是年蒸发量,r是年雨量。最后还讨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水储量长期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37.
中国MOS预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士晟 《气象学报》1985,43(3):332-338
美国Glahn和Lowry在1972年提出MOS预报,它逐步取代完全预报成为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指导预报,最近十二年MOS预报发展很快,成为许多国家的业务预报方法。 我国MOS方法起步并不晚,上海台1978年引进MOS方法并投入业务使用,吉林1979年利用传真图的模式输出发展了地方MOS方法,该方法适合广大台站和第三世界应用。国家气象局1982年决定在广大台站推广MOS方法,1982年秋由吉林、江苏、陕西、广东四省组成地方MOS科研组,到1983年末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开展了MOS方法或PP(完全预报)方法。我国的地方MOS方法有中国特色,比较注意吸收预报员经验,并且采用多种统计模型,经实践证明地方MOS效果较好。吉林在1981年将中期MOS预报投入业务使用,现在已有十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中期MOS方法或PP方法,而美国目前中期业务预报仍靠PP方法。 经调研证明我国已具备全面推广MOS方法的条件,应作出规划积极推广MOS方法。  相似文献   
38.
本文在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搭建的基于ZABBIX框架气象数据实时监控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对该架构监控流程、企业微信告警服务接入等功能的实现进行了介绍,利用ZABBIX的开源框架的企业微信告警接口分别对接本文开发程序模块和睿象云智能告警平台,实现对气象系统监控到的故障进行企业微信告警推送,使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故障事件并对其进行快速的响应与恢复,从而为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资源的自动化运维提供支撑和帮助,使气象数据故障维护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以此保证气象数据服务应用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9.
国省气象通信系统(CTS2)通过部署消息中间件(RabbitMQ)实现文件类(FILE)和消息类(BUFR)气象数据的收发业务。本文在梳理文件类和消息类资料传输流程的基础上,基于开源监控平台(Zabbix)设计了一套消息中间件监控与告警系统,实现了消息队列的精细化监控与告警,并通过开源监控工具(Grafana)直观展示监控指标。该系统通过辅助值班人员监控消息队列从而快速定位气象数据传输故障,提高运维效率和气象数据传输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0.
本文根据震源组合模式,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研究了共轭发震构造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如下:(1)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压区且断层交汇区存在一定尺度的调整单元时,只有一条断层发震,另一条断层并不发震。(2)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无调整单元或调整单元足够小时,由于两条共轭断层联通而发生一次大地震。(3)当共轭断层的交汇区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有适当尺度的调整单元时,所发生的地震一般为双主震型,即两条断层均发震。其交汇区调整单元愈小,二次主震的间隔时间愈短。此外,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调整单元尺度与初始破裂区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