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李晓东  袁顺  王宝柱 《内陆地震》2008,22(4):348-354
通过对全疆大地电场仪器的架设和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了很多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排除干扰的方法,例如在架设过程中测线的接法,挖极坑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筛选电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慎重解决,就直接影响到以后观测资料的好坏。另外,在观测中遇到一些干扰问题,如磁暴、雷电、附加电场等,分析了这些干扰出现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2.
123.
渗流诱发套损机制与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套损是石油工程中的一大技术难题,多年来困扰着各油田。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表明,油田套损与油藏渗流场动态变化密切相关。无论是剪切套损、拉伸套损还是挤压套损,都是渗流引起应力场调整,最终导致套管受力损伤。基于油藏流固耦合理论,分析了油田渗流诱发套损的机制,建立了油藏渗流-应力耦合计算的数学模型,并介绍了利用流固耦合进行套损预测计算的算例,对于套损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新疆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全面掌握新疆旅游资源的实查资料基础上,对全疆旅游资源做系统分类与定量评价,总结其类型、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新疆地理环境变迁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新疆高品质旅游资源的成因。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与全国相比,主类、亚类齐全,基本类型占66.5%;八大类中建筑与设施和地文景观的种类较丰富;建筑与设施类景点最多,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次之;新疆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优良级占43.6%,整体为中间大两头小的谷仓型结构;高等级集中于凸峰、观光游憩湖区、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废城与聚落地、石窟、边境口岸、特色街巷、传统手工产品与制品、民间演艺等类;空间分布呈现为三带两环状和六点状集聚特征,这与新疆地貌格局和高品质景点的聚群作用有关;新疆自然旅游资源是整个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产物;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环境是人文类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5.
新疆赛里木湖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赛里木湖实地考察,调查了129个景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赛里木湖地质遗迹景观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制定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特色分析.在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对赛里木湖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应突出以高原湖泊景观为主,生物景观和冰川地貌景观为辅,建设一环三纵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以博乐市为依托城市,以博乐市、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为基本客源市场,以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成为新疆一个集科研、度假、休闲、探险为一身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6.
柴达木盆地北部风速对尘暴事件降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系统监测柴达木盆地北部冷湖地区的月降尘通量以及尘暴事件降尘量,发现该地区月降尘通量变化在0.57×103~18.12×103 μg·cm–2·month–1之间,并且与月极大风速(Vextr)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2=0.60, n=23);该区年内主要粉尘堆积时段为春季和初夏;尘暴事件发生期间的降尘量不仅与尘暴持续期间10 min平均风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2=0.60, n=16),而且降尘量与10 min风速变化幅度有关:强劲稳定的风力条件在监测地点产生较少的降尘量,强劲且变率较大的风力条件产生较多的降尘量。监测结果显示,风速的变化对粉尘的释放、输送和沉降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地质记录所揭示的冰期-间冰期不同的大气粉尘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127.
兰州地区既有构筑物的天然地基通常是粉土层,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这种地基土饱和,导致承载力下降,出现地基不安全现象。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既经济、实用且简便的低压注浆加固地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8.
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军  杨立强 《地球科学》2000,25(4):397-403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以构造演化、流体活动及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不均一性为基础, 通过变形-流动高温高压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再现成矿作用过程和机理, 解析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特征, 揭示成矿界面时-空演化规律, 建立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反馈耦合成矿的定量模型.这是深化矿床成因认识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科学找矿的有效途径, 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9.
Since Ramsay and Graham (1970 ) system atically deliv-ered study results of ductile shear zone,the study on shearzone has been put forward rapidly and has obtained greatachievements.After the“gold- bearing shear zone” type ofmetallogenic model proposed by Bonnemaison(1986 ) ,lots ofstudies showed that large gold- bearing shear zone system,which underwent multi- stage and multi- level tectonic- m inerl-ization evolution,is a complex deformational metam orphic ge-ological body with different d…  相似文献   
130.
基于目前代表性金矿成因模式的局限性,以吉林夹皮沟金矿为例把金矿的形成总结为定位、流体、物源、封闭、加热和构造成矿六大系统,建立新的幔-壳多层循环体成因模式:1)以幔源流体、岩浆热液和浅-表部水来源为主,按深、中、浅构成三个层次循环体;2)金质来自多层循环流体对多类型围岩的萃取、沟通混合及多次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断层泥、迭瓦状构造地质体等可作为成矿封闭屏障;4)中生代(隐伏)花岗岩和各类型脉岩为主要加热热源;5)矿带座落在韧性构造超壳断裂之上及附近,而矿体却主要赋存在脆性构造内,主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整体受构造-成矿系统控制.该模式对燕山期花岗岩中金矿是一种检验,对其它变质岩区金矿则是一种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