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7篇
  免费   2454篇
  国内免费   3584篇
测绘学   1457篇
大气科学   1523篇
地球物理   2064篇
地质学   7020篇
海洋学   1656篇
天文学   388篇
综合类   948篇
自然地理   1569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614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589篇
  2019年   739篇
  2018年   626篇
  2017年   605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700篇
  2014年   681篇
  2013年   775篇
  2012年   840篇
  2011年   912篇
  2010年   825篇
  2009年   828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860篇
  2006年   694篇
  2005年   598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408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河道就是大地的血管,河水就是大地的血液,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网的健康生命,保障国家水安全,必须做好河道的监管整治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转变传统的人工监管治理河道方式,运用云计算、移动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河道管理系统,以全面感知、智慧化、精细化、一体化为建设重点,实现对河道进行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的管控,成为河道长效治理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2.
以一个大比例尺DOM质检项目为应用实例,利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进行了点云采集、数据处理、检测点提取、精度统计等。在此基础上,检测分析了系统平面数学精度,以及在几种测区类型下的误差特性,并与传统GPS RTK方法在精度、数据量、时间效率上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车载移动测量应用于大比例尺DOM质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993.
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切实满足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学科为例,对测绘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1)系统剖析兰州交通大学测绘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置、跨度6年的应届毕业生生源及就业流向趋势,总结了现有条件下人才培养的不足与局限;2)针对上述问题,尝试构建5个"3"模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示范中心建设、多层次学科技能竞赛体系与专业认证、国际视野引导四个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力求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通识能力、就业渠道及行业方面扩展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3)立足扎根西部和面向铁路交通行业特色办学背景,力图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期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94.
精灵4 RTK无人机搭载的相机配备1英寸2000万像素,支持0—90°俯仰角拍摄,可满足地理国情遥感解译样本拍摄要求.基于精灵4 RTK无人机拍摄遥感解译样本,不但可以解决不可到达区域样本拍摄问题,而且能自定义飞行拍摄模式,实现了遥感解译样本拍摄自动化、智能化,丰富了遥感解译样本数据的获取手段,大大提高了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效率.本文基于无人机拍摄技术,结合遥感解译样本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便携、智能的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方法,可为地理国情监测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室内环境由于缺乏观测条件,无法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进行定位,而单独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由于传感器的误差累积,定位结果快速偏移且无法受到限制.因此,针对室内未知环境下移动背包的定位问题,提出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的组合导航系统,使用LiDAR平面配准获得的载体速度作为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观测量,对IMU位姿推算的误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惯性导航误差的漂移,从而提高室内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矢量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对深圳市城市土地利用变更模拟中的邻域影响力进行了讨论,选取矢量密度因子及矢量邻域索引构建邻域影响力函数.根据深圳市路网数据及相关参数权重,计算地块通达度及发展为居住或生产用地的适宜度,同时结合政府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状态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的模拟.使用Kappa系数对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邻域距离半径为50 m时结合邻域影响力函数能获得比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华东地区月平均气温统计降尺度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霞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15,35(6):760-768
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使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3种主成分分析(PCA)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59-2008年的华东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分两个时段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加以检验,比较了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华东地区气温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基于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相对于3种PCA方法而言,对单站年际变化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PCA方法应用于统计降尺度时,预报因子的区域选择是影响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时,预报因子中包含温度因子是非常必要的;所试验的4种降尺度方法,对各站点多年平均情况的模拟要好于对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998.
热气候指数评价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方14个城市1981-2013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生物环境特点,制定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的新评价方法,对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城市的高温不舒适天数近33 a来以3.4 d/10a的速度增加,并有5 a震荡周期。舒适度排名显示,体感温度最高的4个城市分别为重庆、福州、南昌和长沙,杭州与重庆的体感舒适度下降速率较快。对比高温不舒适天数和高温日数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高温不舒适度与气温关系的密切性。同时,由于热气候指标计算要素的多重考虑,结果与高温日数存在一些差异,但其更具有一定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气溶胶对雷暴云起电以及闪电发生率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二维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结合一次南京雷暴个例,进行250 m分辨率雷暴云起电模拟实验,探讨了气溶胶浓度对雷暴云空间电荷分布以及闪电发生率的影响。在这个气溶胶模块中,假定一个三模态的气溶胶对数分布,考虑了气溶胶活化过程。结果显示:(1)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大,雷暴云电荷结构保持为三极型。(2)当气溶胶浓度从50 cm-3增加至1000 cm-3时,水成物粒子浓度上升,雷暴云电荷量和闪电发生率增加明显。(3)气溶胶浓度在1000~3000 cm-3范围时,云水竞争限制了冰晶的增长,导致雷暴云上部主正电荷堆电荷量降低。云滴和霰粒子浓度缓慢上升促进中部主负电荷堆和底部次正电荷堆电荷量继续增大。闪电发生率保持稳定。(4)当气溶胶浓度大于3000 cm-3时,水成物粒子浓度稳定,云内的电荷量以及闪电发生率保持为一定量级。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diction skill as a function of lead tim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using the seasonal hindcasts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_CSM1.1(m). For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easonable skill is found in the model's forecasting of certain aspects of monsoon climatology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Nevertheless, deficiencies such as significant forecast errors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re also found. In particular, overestimation of the connections of some dynamical monsoon indices wi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exists in most ensemble mean forecasts, even for short lead-time forecasts. Variations of SST, measured by the first mode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as well as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ver the Niño3.4 region, are overall well predicted. However,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successful forecast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the model. Diagno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soon and SST show that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ng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imited regional response of monsoon in observations but the extensive and exaggerated response in predictions due partially to the application of ensemble average forecasting methods. In contrast, in spite of a similar deficiency, the Southeast Asian monsoon can still be forecasted reasonably, probably because of its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