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435篇
测绘学   256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810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介绍了WorldWind的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和空间索引,阐述了专题数据集成的基本思路,遵循标准化的规范,完成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定制化设计,体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992.
<正>Recently,we carried out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303027)and focused on pillow basalts in western Karamay from West Junggar.The detailed geological survey at a scale of 1:500 distinguished an assemblage of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western Karamay.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consists of  相似文献   
993.
<正>Recently,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303027)and Special Fund for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entral Colleges(310827153506,310827153407,2014G1271058),we focused on basalts in Darbut and Karamay ophiolitic mélanges in West Junggar which is a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and made some advances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994.
柴北缘滩间山群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间山群海相火山-沉积岩广泛分布于柴北缘带,西起小赛什腾山,经过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一直延续到乌兰的赛坝沟,是一套活动型沉积,其中的火山岩构成了柴北缘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弧。研究针对所采集的92件柴北缘滩间山火山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有49件属于钙碱系列、33件属于拉斑系列、10件属于碱性系列。再结合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主要有两种:1轻稀土中等富集,(La/Yb)N介于2~8之间,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以小赛什腾山和赛什腾山为例;2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低,(La/Yb)N介于0.6~3之间,较弱或不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以绿梁山和双口山为例。最后结合年代学的系统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滩间山群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标准化图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属拉斑系列,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形成于晚寒武世的柴北缘洋盆俯冲消减;第二种与洋脊火山岩较为相似,具有弧后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形成于早奥陶世的弧后拉张。  相似文献   
995.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处于印度板块被动边缘一侧,共划分9个沉积相带、9个沉积亚相.日当组由南而北,海水由浅变深,可划分3个相带;陆热组总体处于陆棚环境;遮拉组处于陆棚-深海盆地环境,沿绒布断裂以北,发育拉张环境下的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沿断裂-带呈中心式喷发,其沉积背景为深水盆地相,发育放射虫硅质岩等;维美组为深水背景,在硅质岩、泥质沉积的陆棚-盆地区,有浅水物质的夹层,发育深切河谷的水道沉积物与浊流沉积物共存现象,并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下切;桑秀组区内再次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拉张,绒布断裂可能初现,沿断层发育中心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出现火山爆发角砾、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发育的安山岩,并在断裂北侧形成滑塌角砾岩,而南部相对平静,沉积-套陆棚相的泥质沉积物;甲不拉组显现“一隆两坳”的地貌单元,北侧绒布断裂以北为开阔海陆棚环境,洛扎以南为闭塞潟湖环境.  相似文献   
996.
强场源瞬变电磁仪及在某铜矿的试验性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大瞬变电磁仪的勘探深度,通过吸收电子工业中成熟的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强场源瞬变电磁仪。该仪器具有发送电流大、关断时间短、勘探深度大等优点。通过在某铜矿区的试验性应用,证明已具备开展野外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7.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状况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新鲜有机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的耕作土壤(0~20 cm)有机碳积累量比北温带地区大约低50%,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量略高于北温带。预测到2050年气温升高 1.5~3℃,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将分别下降 5.6%~10.9%和 3.6%~9.4 %。在保证化肥使用量不变的同时增加有机肥投入,亚热带地区的稻作土壤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旱作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且大于同期因气温升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多层土壤温度模拟及其检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陆面过程模式(BATS)土壤温度模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利用气象站资料模拟土壤温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多层土壤温度,可与观测站的资料直接比较;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季变化、日变化。冬季下层土壤温度高于上层土壤温度,夏季上层土壤温度高于下层土壤温度,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3月份和10月份,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垂直方向变化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999.
垦71区块井间地震代表胜利油田地震勘探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通过合成记录的制作以及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与常规地震资料的对比,对垦71区块井间地震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粗化处理和测井约束反演,探讨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珠江河口伶仃洋水域潮波传播变形及其不对称性关系对河口动力环境和物质输运产生影响。研究根据珠江口伶仃洋及东四口门19个潮位站2011年6月实测逐时潮位, 利用收缩河型沿程潮幅解析理论, 阐释伶仃洋从桂山岛上行沿程潮汐传播规律特征; 在调和分析基础上, 应用偏度理论和分潮组合分析方法, 阐明了伶仃洋东西岸及洪奇门、蕉门内潮汐不对称性分布特征, 对照数值研究结果, 指出伶仃洋至虎门之间水域导致潮汐不对称性的主控因素及响应规律。研究表明, 河口平面形态呈近似指数收缩特征的伶仃洋, 沿程潮幅的变化符合指数收缩型河口波幅解析变化规律, 东岸潮幅高于西岸的主要原因是东岸水深大于西岸, 其次是科氏力影响; 行进潮波虽受地形摩擦耗能及非线性作用下不同频率分潮间能量迁移的影响, 但收缩河口能量汇聚效应可以保证收缩段天文分潮潮幅减缓衰减甚至增加, 半日分潮能量汇聚效果强于全日分潮, 各非线性项作用促使浅水分潮产生并持续增能, 保证一定距离内沿程潮幅的增大; 潮汐不对称性的偏度由湾口落潮占优向湾顶涨潮占优发展, 在伶仃洋中部赤湾至金星港一线转为涨潮占优,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自湾口向湾顶不同频率间天文分潮K1-O1-M2的相互作用, 导致表现为落潮优势潮的不对称性减弱, 而天文分潮M2和其对应的浅水分潮倍潮M4组合作用使涨潮优势偏度值的不对称性增强; 收缩河口形态属性要素中, 水深是影响潮不对称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