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1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665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479篇
地球物理   616篇
地质学   1212篇
海洋学   428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陆(重点是南北地震带北段)水氧异常变化,深入研究了有震与无震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总频次、起始异常时间差等,发现有震异常往往呈现“同步性”或“群体性”特征,而大部分“零散性”异常则属于非地震异常。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水氡异常预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42.
库车坳陷侏罗系煤成气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与GC、GC-IRMS分析技术,结合KINETICS专用软件,对库车坳陷侏罗系煤成气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库车坳陷侏罗系煤具有高的产气性,在高演化阶段主要产甲烷气;侏罗系煤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6‰~-25‰,乙烷碳同位素为-28‰~-16‰;甲烷、C2-C5气态烃的生成活化能分别为(47~64k)calm/ol、(55~72k)calm/ol,频率因子各为5.265×1013s-1、5.388×1018s-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成因。研究认为,克拉2气田天然气属阶段捕获的煤成气,主要聚集了5~1Ma时期的天然气,其成熟度Ro分布范围为1.3%~2.5%。  相似文献   
43.
对泉店井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断层及褶曲的分布,探讨了井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特别是断层对二1煤层的影响,为今后煤矿开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4.
类脂化合物极大地扩展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度,尤其是单体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上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类脂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在古气候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已有研究表明利用类脂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可以追溯到海洋和湖泊环境中陆源有机质的物源,其母源区历史时期 C3、C4植被的变迁以及区域性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计算了1月和7月地-气系统、地面-对流层系统和地面辐射能收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冬、夏季节特征及其与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关系,并与东部平原地区和高原北侧干旱地区比较。文中还讨论了云和高原冬季地面积雪对辐射能收支的影响,比较了大气辐射加热和地面感热通量对夏季高原对流层大气加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6.
VBA的开发     
介绍了能够加强Ms Office功能的二次开发工具VBA语言,以及VBA的特点与优点;介绍了在Visul Basic中利用VBA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具有Office界面、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山东车镇凹陷东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成岩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镇凹陷沙河街组的沉积体系受控于盆地内的构造、物源供给以及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描述了成岩过程中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与次生孔隙的特征,以及次生孔隙带在本区的分布。论述了碳酸盐胶结物与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的特点。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转变具有明显的渐变与突变交替的演化程式,其演化经历了蒙脱石带、渐变带、迅速转化带和伊利石带以及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变带。沙河街组的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期成岩阶段(A期、B期)和晚期成岩阶段(A期、B期、C期),并提出了成岩阶段的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48.
油田开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油田开发中后期建立在原小层对比和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储层地质模型已不能适应调整挖潜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要求,需要在小层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到岩相单元。本文以大庆长垣南部葡北油田葡I组油层为例提出岩相单元的概念,通过现代沉积研究论证岩相单元细分的可行性,结合密井网测井曲线分析旋回性、隔夹层分布的稳定性及目前经济技术和采油工艺等,探讨细分单元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岩相单元细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9.
熊耳山地区太古宙超镁铁质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成带性和多方向性特征 ,岩石以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为主 ,蚀变强烈。岩石贫钙、镁 ,低铝、K2 O Na2 O,稀土总量较高 ,轻重稀土分馏显著。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部分超镁铁质岩体为岩浆侵入成因  相似文献   
50.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Xisha Trough,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Xisha Trough,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mainly rifted 30 Ma ago, has been a failed rift since the cessation of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NW subbasin. Based on the velocity–depth model along Profile OBH-4 across the Xisha Trough, a seven-layer density–depth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density structure for the prof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eat sourc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 2-D temperature field is calculated by applying a 2-D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and the thermal lithosphere thickness is obtained from the basalt dry solidus (BDS). The rheology of the profile i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frictional failure in the brittle regime and power-law steady-state creep in the ductile regime. Rheolog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a three-layer model involving a granitic upper crust, a quartz diorite lower crust and an olivine upper mantle. Gravity modeling supports basically the velocity–depth model. The Moho along Profile OBH-4 is of relatively high heat flow ranging from 46 to 60 mW/m2 and the Moho heat flow is higher in the trough than on the flanks. The depth of the “thermal” lithospheric lower boundary is about 54 km in the center, deepens toward two sides, and is about 75 km at the northern slope area and about 70 km at the southern Xisha–Zhongsha Block. Rheological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two thinnest ductile layers in the crust and the thickest brittle layer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lie in the central region, showing that the Xisha Trough has been rheologically strengthened, which are mainly due to later thermal relaxation. In addition, the strengthening in rheology during rifting was not the main factor in hampering the breakup of the Xisha Trou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