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268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3篇
  1937年   3篇
  1935年   2篇
  1931年   2篇
  192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 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 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 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1:18 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到了多个FTEs, 其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130 s. 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我们推断这些FTEs是尺度大小约为(0.87~1.8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 CUTLASS芬兰雷达在相应的电离层区域观测到了明显的“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这些结构与Cluster卫星簇观测的FTEs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FTEs的雷达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132.
过去的20年里,俄罗斯在主动源地震学中一直使用大功率(40吨和10吨)低频可控震源。这种震源可产生频带为1.5~3Hz,3~6Hz,5~10Hz,出力高达100吨的可控震源。该震源的可移动类型出力为40吨,频带宽度为6~12Hz。100吨级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可达到350km,折射波向下可穿透达50km深度。震源运行过程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其产生的信号频谱有"夏季"与"冬季"两种不同模式。在长地震剖面上可以通过地震频谱的变化来估计断层带的埋深,其他的应用主要有深地震剖面、地震危险性区划、结构检测、各向异性导致的应力变化研究、地震事件定位、大型建筑的完整性检测。附录中给出了大功率低频可控震源的理论描述和数值实例。  相似文献   
13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 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4.
针对钻井液材料溶解慢,达到理想性能时间长,提出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配浆水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同时对材料有润湿和增溶作用。通过分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测试表面活性剂对钻井液基本性能影响来优化表面活性剂;观察表面活性剂对土(上海佳友土、鄂州素土和碱土)和大分子材料的性能影响来优化表面活性剂的加量。结果表明,卵磷脂1在短时间内促进材料的水化分散效果最好,且最优加量为0.2‰,对于6%的上海佳友土、鄂州素土和碱土,表观黏度分别提高20%、20%和6%。0.2‰的卵磷脂可以促进配方(4%佳友土+1‰黄原胶+0.8%改性淀粉)表观黏度提高15%,润滑性提高37%,表面张力降低42%,大分子材料分散得更均匀,泥皮更致密。   相似文献   
135.
开展严格而客观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真实地震活动对比测试,是进行任何负责任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前提。针对意大利境内实际发生的地震活动,将经典概率性方法(PSHA)得到的意大利抗震标准的参考灾害图与基于新的确定性方法(NDSHA)获取的可供参考的地震动图进行了交叉对比和测试。通过对大量可能地震的真实地面运动的模拟,结果表明,NDSHA方法可以给出可靠的设计地震的合理定义。NDSHA的灵活性可用于解释地震复发周期性,并可用于产出特定复发周期的地面运动图,以便与PSHA方法所获取的地面运动图进行直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6.
测震仪器过去已经在泰国-老挝-缅甸交界地区记录到大量地震。然而大部分这些地震的震中位置与地表形态特征显示出孕震断层的位置不相吻合。因此本地震危险性研究集中在对地震记录的统计评估。根据完整的地震目录研究了频度-震级分布关系中a值和b值的空间分布。对从a值和b值推导可能最大震级地震的分析表明,缅甸孟板北部和老挝北宾-琅勃拉邦地区具有年发生mb为4.0~5.0地震和50年内发生mb为7.0地震的可能。此外,对于mb在4.0~7.0之间的地震,计算表明孟板北部地区的复发周期短(即1~500年),而在泰国清迈东部地区显示长达5000年的较长复发周期。对于地震预测,三个测试子数据集表明低b值地区与该地区随后大地震的发生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基于这个有效条件和现有数据,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孟板北部和北宾-琅勃拉邦水坝地区。  相似文献   
137.
根据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张量需要知道哪个节面是断层。如果这类信息缺失,而且断层面和辅助节面有交换,应力反演就可导致不精确的结果。众所周知,Michael研制的线性反演方法即使震源机制的断层面选择错误时得到的主应力方向也相当准确。然而,形状比对于断层面的选择更为敏感,用辅助节面替代断层会导致明显误差。通过修改Michael的方法并联合反演应力和断层取向克服了这种困难。断层取向通过对断层不稳定性施加约束来确定,迭代计算得到应力。作为副产品,断层上的总体摩擦系数也能同时确定。数值试验表明,新的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快速、准确,表现明显优于标准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克里特岛中部和捷克共和国的波希米亚西部震群区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在克里特岛中部数据中,联合迭代反演法正确识别了38个断层中的36个。在波希米亚西部数据中,反演识别的断层接近震源丛集描绘的主断层面。总体摩擦系数在克里特岛中部和波希米亚西部分别为0.75和0.85。  相似文献   
138.
过去对Spitak,Loma Prieta和Guam地震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相应的磁场异常。为了确认这一事实并详细研究超低频(ULF)现象,日本建立了一个超低频磁力仪的监测网络,开展了包括小型台阵在内的网络观测工作。文中同时介绍了在Matsukawa台站观测到的与Iwateken Nairiku Hokubu地震(震级M6.1级,发生在1998年9月3日,震源深度为10km)相关的地磁资料。分析了4.5年的资料,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在地震前两个星期,水平和垂直分量之间的谱密度比的(极化)变化表现出异常情况。这是在相当长的数据分析中发现的一次独特的变化,它暗示了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大地震孕育期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39.
On hillslopes and agricultural fields, discrete areas of intense, localized soil erosion commonly take place in the form of migrating headcuts. These erosional featur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oil loss and landscape degradation, yet the unsteady, transient, and migratory habits of headcuts complicate their phenomenological and erosional characterization. Here a unique experimental facility was constructed to examine actively migrating headcuts typical of upland concentrated flows.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facility include a deep soil cavity with external drainage, rainfall simulator, capacity for overland flow, and a video recording technique for data collection. Results from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1)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adjustment, headcut migration attained a steady-state condition, where the rate of migration, scour hole geometry, and sediment discharge remain constant with time; (2) boundary conditions of higher rates of overland flow, steeper bed slopes, and larger initial headcut heights produced systematically larger scour holes with higher rates of soil erosion; and (3) during migration, the turbulent flow structure within the scour hole remained unchanged, consisting of an overfall nappe at the brink transitioning into a reattached wall jet with two recirculation eddies within the plunge pool. The systematic behavior of headcut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enabled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jet impingement theory to predict with good suc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inging jet, the depth of maximum scour, the rate of headcut migration, and the rate of sediment erosion. These laboratory data and the analytical formulation can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areas impacted by headcut development and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管线修复技术MaxLinerCLS系统,其主要应用于支管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