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567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7篇
  1978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4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51.
刘再华 Dreyb.  W 《地质学报》1998,72(4):340-348
利用旋转盘实验装置和高分子生物催化剂技术,笔者研究了流动CO2-H2O系统中方解石溶解动力学及其控制机制。实验发现,方解石的溶解既受到固-液界面间扩散边界层(DBL)的控制,还受到扩散边界层内CO2慢速转换反应(CO2+H2O←→H^++HCO^)的控制。然而,高CO2分压(Pco2〉0.01atm)时,溶解主要为CO2慢速转换控制,而低CO2分压(Pco2〈0.01atm)时,溶解主要为扩散为边  相似文献   
152.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alaeozoic orogenjc belts of Central Asia are of the intercontinental type, whose evolution always follows a five-stage model, i.e.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oceanic crust-convergent transitional crust-new continental crust model. The stage for the 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 is a pretty long, independent and inevitable phase. The dismembering mechanism of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 becoming an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crust is delineated by the simple shear model put forward by Wernike (1981).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n the sides of a gently dipping detachment zone and moving along it are asymmetric: one side is of the nonmagmatic type and the other of the magmatic type with a typical bimodal volcanic formation. In the latter case, however, they were often confused with island ar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ve-stage process of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some typical orogenic belts in Xinjiang.  相似文献   
153.
154.
对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如何区分气象因子和土壤物理特性对地温的影响感到因难。本文通过实例证明,至少在英国,后者的影响和前者相比是次要的;其次的难题是所能得到的多数土壤温度资料是09时(世界时)的定时记录。本文指出,仔细考虑所能得到的有限的连续观测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难题。最后文章指出,在夏天,土壤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大辐度的下降(比气温降得快),在冬天,地温随海拔的升高降温减慢,有时甚至增温,多数情况下,比气温降温小,这些重要的现象,认为可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55.
<正> 1980年12月17日将轻便的MITES天线(见Bull.Geod.53,139—163,1979)设在Haystack天文台附近三座测量标志的顶部。这些天线获得了全球定位系统卫星(NAVSTAR/GPS)的射电干涉测量结果,经过分析后,便确定了这些测量标志之间的基线向量。  相似文献   
156.
南澳大利亚晚元古代沉积剖面是世界晚前寒武纪较好的标准剖面之一。该剖面岩性较为多样,厚度巨大,出露良好,研究程度高,有同位索年龄资料并含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藻类、迭层石、藻灰结核、大量无骨骼动物印痕及活动遗迹。自从1960年A.和提出把南澳大利亚晚前寒武纪沉积上部划分为国际地层表中一个独立地层单位—埃迪卡拉系后,对其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文是根据对剖面及其中所含藻类化石和结构的研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地论述这些剖面的地层研究现状并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157.
引言自化石记录中承认迭层石以来,迭层石在生物地层上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早期的研究者,例如霍尔(Hall,1883)、沃尔科特(Walcott,1914)和芬顿兄弟(Fentons),使用双重命名法来记述迭层石,并出版了古生物资料。早期的研究,例如沃尔科特对于迭层石中保存藻类化石的研究,布莱克(Black,1933)对巴哈马斯(Bahamas)地区现代藻层(mats)的研究,都证明了藻类在造成有机沉积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布莱克强  相似文献   
158.
前言我们在澳大利亚工作的目的是检验苏联迭层石分类及其分带方案(Scheme)的可靠性。我们发现他们的分类,如在别处讨论过的一样,在我们的迭层石中一般是可应用的。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获得了迭层石在地理和时代(temporal)上分布范围的资料。普里斯(1971)对阿得累德(Adelaide)地槽前寒武纪和寒武纪迭层石作了详细的地层和岩相研究。沃尔特(1970,1972)研究了阿马德斯(Amadeus)、乔治纳(Georgina)、麦卡阿瑟  相似文献   
159.
一、导言 Erickson 和 Winston,(1972)第一次从气象卫星云图上观测到从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命名热带气旋(以下不管其强度,一概称为台风)的中心偶尔有范围很大的一股含有中云和高云的云流向东北方流出。作者们指出,这种云流是由大量的热带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西风带里去造成的。Ramage(1974)研究了中国南海1970年10月的3个台风,得到的结论是:高空云流外流是由于在对流层上层有西风槽逼近而在槽前又有热通量的辐散所引起的。他还发现,在槽线以东的涡度平流会增强台风上空的质量辐散,而在云流形成时,风速也随之加大。他的这个发现与Riehl(1972)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0.
为了对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地形影响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作了一个12层全球环流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模式进行数值试验来模拟有山和无山情况下的1月份气候形势,模式中的大气顶为36公里,采用球坐标,水平网格的经距和纬距取5°,垂直格距取3公里。这个模式包括了许多物理因子:太阳辐射和大地辐射,地面和行星边界层,对流层中大尺度降水和云,地面和冰雪面的温度,对流调整,次网格尺度的热量、水汽和动量的输送。地面的大陆度:在有山的情况下由洋面温度与真实地形来确定,在无山的情况下由洋面温度与地平面高度来确定。我们规定按太阳偏角、海面温度以及臭氧随纬度—高度的分布来模拟1月份平均情况。试验中不考虑光化过程。1月份(有山和无山)两种模拟情况的差异是用大气状态变量的地理分布以及纬向平均的气候统计结果来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平流层中在考虑了山的情况下,在增强行星波动能量的铅直输送的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波数1)。在冬季,平流层中,阿留申地区上空半永久性的反气旋仅在有山的情况下才能模拟出来。这表明地形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很大的。另外还详细研究了热带平流层中各种波型铅直传播的特点。有两种波型是一样的;即以5天左右为周期的混合型罗斯贝—重力波和以15天左右为周期的开尔文波。这些波动随高度的倾斜和观测事实是十分一致的,这表明了在模式中热带平流层的波动能量的铅直输送也是向上的。关于在平流层中动量平衡和能量学的详细分析将在第二部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