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1篇
  免费   1320篇
  国内免费   1931篇
测绘学   951篇
大气科学   701篇
地球物理   984篇
地质学   3600篇
海洋学   85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442篇
自然地理   76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10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472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位于庐枞盆地中部。通过对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源区性质及玄武质岩浆的演化过程。该区玄武质火山岩贫硅、富碱、低钛、低Mg#值,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 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有较弱的负Eu异常; 岩石富集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Nb、Ta负异常。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枞阳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原始岩浆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沿区域深大断裂上侵,快速上升至地表,形成玄武质火山岩。  相似文献   
942.
In the recent decad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 related to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have undergone rapid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redominant type of thes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was heat exchange through buried tubes and the main targets were residential and office buildings. However,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ompleted geothermal heat pump projects lacked monitoring devices so that they were unable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background values for the geothermal fields within the province and few researches were conducted o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locations for monitoring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and their validity of the monitoring point deployment were studied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atus as well as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various projects located in multiple cities providing data support for analyzing the fluctuation trend and influence of large-scale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applications on the shallow geothermal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parameter designs of newly built system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43.
磁电法是近些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电磁勘探方法,该方法在探测地下渗流等长走向的良导地质体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但是其抗干扰能力差,易受外部噪声影响,一直未能推广.近年来,伪随机信号在物探领域开始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对冲激响应及阶跃响应进行卷积运算来达到降噪目的 ,可极大地提升抗干扰能力,因此,本文结合磁电法的勘探原理及伪随机辨...  相似文献   
944.
湖北恩施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Se元素的 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恩施地区典型农业活动区——芭蕉、长平和鱼塘坝三地土壤中Se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富Se土壤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发现除长平地区外,其余两地分别属于富Se和高Se地区,并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形态分析和土壤中所生长的植物进行比较,初步研究了Se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整体来看,鱼塘坝地区属于超富Se地区,植物中Se的含量也最高,长平地区属于非富Se地区,芭蕉地区则属于中等富Se地区;植物对Se的吸收受一定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植物对Se的吸收富集相差较大;形态分析研究表明,鱼塘坝地区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的Se含量较高,而芭蕉地区土壤中残渣态Se的比例较高,表现为Se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于鱼塘坝地区。  相似文献   
945.
固化的游动策略导致仿生航行器难以在变化的水下环境中保持高效率运动,以仿蝠鲼航行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仿生航行器胸鳍摆动智能控制方法,实现了航行器对高效摆动规律的自适应控制和优化。仿真示例表明:与初始给定的游动策略相比,优化后的游动策略在航行速度上提升了 14.46%,在游动能效上提升了 24.48%,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仿生航行器游动规律自适应控制与优化设计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6.
基于大连长兴岛的一套完整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贺家圈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所采集的21个沉积样品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认为:从贺家圈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3个代表不同沉积动力以及改造作用的沉积端元组分。并结合地球化学元素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端元1可能代表了剖面原始的粒度沉积组分,主峰为近源沉积,次峰为远源沉积;端元2可能代表了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受到的淋溶作用和残积作用;端元3可能代表的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受到的化学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947.
Palae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migmatite reflects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parts of a regional aureole at Mt Stafford, central Australia, comprising rocks that experienced 500–800 °C at ≈3 kbar. Whole‐rock major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Zr content, psammitic compositions having nearly twice the Zr content of pelitic compositions. Zirconium is concentrated in mesosome compared with leucosome. Zircon is largely detrital, mostly lacking any overgrowth contemporary with migmatite formation. Comparatively small proportions of micro‐zircon (<10 μm) in sub‐solidus rocks are mostly hosted by quartz and plagioclase. Much higher proportions (three to five times) of micro‐zircon in migmatite are hosted by prograde K‐feldspar, cordierite and biotite. TX and PT NCKFMASHTZr pseudosections constructed using thermocalc model the distribution of Zr between solid and silicate liquid phases. Half of the detrital zircon (~100 ppm Zr) is predicted to be dissolved into silicate liquid at ≈800 °C and all dissolved by 850 °C, if all zircon is involved in the equilibration volume. Melt segregation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is predicted to enrich the residuum in Zr,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Zr between mesosome and leucosome.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metamorphic zircon rims or overgrowths at Mt Stafford is explained by three concurrent processes: (i) Zr liberated during prograde metamorphism formed micro‐zircon, rather than following the prediction that Zr will partition into silicate liquid; (ii) some detrital zircon was probably armoured by other rock‐forming minerals, reducing Zr content in the effective bulk rock composition; and (iii) small proportions of melt loss during migmatization removed Zr that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form metamorphic rims.  相似文献   
948.
中国建设用地的坡谱演化规律与爬坡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亮  党雪薇  周成虎  王波  魏伟 《地理学报》2021,76(7):1747-176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基础。以往相关研究更关注建设用地水平空间扩张格局特征与模式,极少关注建设用地三维梯度上的“爬坡”特征规律与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在建设用地坡谱概念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ABCI),系统地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建设用地坡谱在国家、区域、省级和城市4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并深入剖析建设用地爬坡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① 1990—2018年中国坡度5°以上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43倍,比例由10.25%上升至14.81%。其中2010—2015年是建设用地爬坡发展最迅速与规模最大的时期,且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最为显著。② 依据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与上限坡度变化,可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高爬坡型、低爬坡型和水平扩展型3类,其中高爬坡型省份占50%以上,水平扩展型省份仅有7个,在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的两极分布特征。③ 1990—2010年爬坡型城市以山地与丘陵地貌城市为主,2010年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城市成为建设用地爬坡的主力。④ 建设用地爬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平原优质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胁迫和侵占,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无规划约束的开发和房地产驱动的“削山造地”则会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949.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相似文献   
950.
基于脆弱性视角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情况与集聚特征的空间关联效应,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SPOT2/4全色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融合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校正得到2016年江苏省乡村聚落斑块。在利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明确江苏省乡村集聚分布特征的同时,从资源、经济和社会脆弱性视角构建乡村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探讨县域乡村空间集聚特征与脆弱性发展程度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① 江苏省乡村地域自内核向外缘分布密度逐渐递减,苏北地区中部、苏南和苏中地区毗邻处乡村聚落密集分布,整体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②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③ 资源脆弱性子系统与经济、社会脆弱性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是当前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④ 江苏省县域乡村资源、经济和社会单一脆弱子系统集聚分布特征明显,综合脆弱性与集聚特征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