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54篇
  免费   5957篇
  国内免费   8467篇
测绘学   4200篇
大气科学   4333篇
地球物理   4905篇
地质学   15046篇
海洋学   4528篇
天文学   609篇
综合类   2128篇
自然地理   3729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524篇
  2022年   1413篇
  2021年   1777篇
  2020年   1419篇
  2019年   1504篇
  2018年   1507篇
  2017年   1458篇
  2016年   1527篇
  2015年   1673篇
  2014年   1703篇
  2013年   2099篇
  2012年   2214篇
  2011年   2224篇
  2010年   2129篇
  2009年   1984篇
  2008年   2151篇
  2007年   1934篇
  2006年   1889篇
  2005年   1544篇
  2004年   1198篇
  2003年   870篇
  2002年   909篇
  2001年   876篇
  2000年   650篇
  1999年   504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errestrial latent heat flux (L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of China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quantifying the amount of water evaporation and carbon sink over the high 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TP). Global warming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cycle and to increase evaporation. However, direct field observations are lacking in this region and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LE remains uncertain. In this study, we have revised a semi-empirical Penman LE algorithm based on ground eddy covariance (EC) observations from an alpine grass site and provided new satellite-based evidence to assess LE change in the TRHR during 1982–2010.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terrestrial LE in the TRHR is about 38.8 W/m 2 and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LE from 1982 to 2010. We also found that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terrestrial LE over the east region of the TRH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 average, by 0.7 W/m 2 per decade, which was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surfac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Rs) limitation, offsetting the increased LE over the west region of the TRHR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 and soil moisture (SM).  相似文献   
992.
王岩  李丽琴  张筱青 《地质论评》2016,62(2):375-380
惰质组是煤中一种常见的显微组分。它不仅能用来鉴别成煤前植物的木炭化程度,而且还是泥炭沼泽古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欧洲学者利用惰质组成功推算了地史时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的古火灾温度及类型,并重建了古植被类型及泥炭沼泽古生态环境变化。与其它方法相比,利用煤中惰质组含量及其反射率进行古环境恢复的工作对于植物种类繁多、沉积岩层中夹杂的煤层或煤炭、尤其对于古气候环境波动较大的地质转折时期最为理想。因此,利用惰质组的部分参数对我国含煤沉积盆地的古生态恢复以及成煤环境的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大别山北缘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主体发育在北大别片麻岩之上,具有近水平左行剪切的运动学特征;剪切带自中心向外围依次发育超糜棱岩、糜棱岩、初糜棱岩、变形片麻岩(片岩)、围岩,发生变形的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矿物颗粒形态学优选方位统计显示,随着糜棱岩化程度的加强,主要造岩矿物平均粒径均呈递减变化;矿物长短轴所反映的应变均呈加强的趋势,矿物长轴与X的锐夹角皆逐渐变小;以90°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变形矿物的长轴在钝角区间(顺剪切方向)有优选,以15°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矿物定向存在一定对称性,即在锐夹角区的优选区间和钝夹角区的优选区间互为补角区间。此外,云母矿物的应变在不同样品中均显示最大,其次为石英、角闪石、长石;随着构造岩类型的不同,应变的变化趋势最明显的也是云母,其次为石英,角闪石和长石变化不明显;矿物长轴与X轴夹角的统计表明,云母、角闪石长轴与X轴锐夹角比石英、长石均偏小。矿物的变形还表明,指示剪切带剪切方式最明显的是云母类矿物,尤其是云母鱼构造,是判定运动方向的可靠标志,其次是角闪石,较之斜长石更易形成不对称残斑构造;综合矿物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和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对剪切带应变反映的"灵敏性"等方面的因素,石英矿物最能表现剪切带的整体应变状态,是较为理想的应变标志矿物。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矿物随变形环境的渐变,在粒径、应变、形态学优选等方面具有较统一的变化,即不同变形矿物在反映剪切带的剪切作用方式、应力—应变等特征时是较为一致的;同时不同矿物在上述变化中又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矿物的各自特点,这反映了矿物自身的晶体结构、结晶形态、力学性质、变形习性等特性。所以,对于研究韧性剪切带而言,针对不同研究内容,要综合不同矿物的变形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变形矿物及其变形组构来研究,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4.
彦廷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65-1075
铜厂沟铜钼多金属矿位于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的南延部分,是近几年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铜钼多金属矿床。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SiO_2含量是63.02%~69.60%,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65~1.05,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19%~9.11%,相比中酸性岩石碱度较高。岩石中的轻稀土比较富集(LREE/HREE=15.48~21.15),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_N/Yb_N=30.44~38.66),δEu无明显异常,δCe弱负异常说明成矿作用是在氧化环境下进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指示岩石是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系列。从格咱岛弧北部的休瓦促向南到达铜厂沟,区内发育的燕山期酸性岩带呈NS向展布,向南侧伏,出露面积逐渐变小,剥蚀深度变浅。酸性岩带内形成一系列燕山期的大-中型钼(铜)多金属矿床,在纵向上(由浅至深)和横向上(从铜厂沟到休瓦促)具有相似的分带性,表现出成矿元素由中低温成矿元素Cu、Pb、Zn到高温成矿元素Mo、W的分带特征。根据矿床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以期对今后区内的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严锐涛 《地质与勘探》2016,52(4):783-790
综合利用录井、镜下薄片及压汞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沙帐地区中二叠统平地泉组一段致密油储集层岩性、储集空间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平一段致密油纵向岩性组合特征及源储关系,总结了平一段致密油源储组合模式。研究发现平一段致密油储集层岩性以碎屑岩为主,云质类岩石次之,储层孔隙结构具"粗态型"、"偏细态型"和"细态型",储集空间表现为常规孔隙与纳米孔隙并存;平一段源储组合表现为"泥包砂"、"砂包泥"和"砂泥互层"。研究表明:平一段储集层表现为致密储层特征,纳米孔喉是致密油储层的主体孔喉,平一段致密油具有源储一体型、源储交接型和源储隔离型三类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96.
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盐岩盖层作为全球许多含油气盆地最重要的盖层之一,本身物性封闭能力毋庸置疑,野外观察和三轴试验证实随埋深的增加膏盐岩存在脆塑性转化的过程。为了明确其在不同脆塑性域的变形特征和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本文以野外露头观测、三轴压缩试验和镜下观察为基础,从变形机制、破裂模式、力学行为和声发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脆塑性阶段膏盐岩的变形特征。应用莫尔—库伦准则、拜尔利摩擦定律和应力降规律厘定了膏盐岩脆塑性转化的围压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脆性膏盐岩盖层,首先应用保持力定量评价水力破裂风险性,保持力越小,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的风险就越大。同时利用断接厚度定量表征脆性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2应用SSF定量评价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涂抹型断裂的垂向封闭性,野外断层解剖确定出膏岩涂抹连续的临界SSF值为3.5~4;3塑性膏盐岩盖层具有流动特征,伴随断层逆冲滑动,膏盐岩沿断面流动,此阶段断层垂向是封闭的,但在差异压实作用下,盐岩流动形成缺失区——"盐窗"可以为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提供通道。因此,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分析要综合考虑盖层脆塑性、不同脆塑性盖层内断裂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从而完善盖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张燕  宋志娇  陈翠华  张自贤 《地质论评》2016,62(S1):285-286
随着当前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合理利用低品位和复杂多金属矿石是目前选矿工作的重要问题(吴荣庆, 2008),只有通过对矿物原料或产物中元素或矿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系统研究,阐明其行为规律,指导和配合矿物加工研究和生产,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贾木欣, 2007),实现对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吕宪俊,2001)。而矿物工艺粒度、解离度对选矿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矿物解离是选矿的必要条件之一,矿物工艺粒度、磨矿粒度等因素对矿物解离度都有影响,这些因素致使解离度和工艺粒度之间关系复杂化(洪秉信,傅文章., 2012)。本文通过对重庆城口高燕锰矿床矿物解离度与工艺粒度的研究,从而探讨解离度与工艺粒度对选矿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西藏自治区的构造地质演化和成矿地质单元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自治区现代意义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后的1951年。经过近60多年来几代地质人的努力,西藏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地质概貌和矿产资源概貌已基本查清。本文即是《西藏矿产志》编写工作中对这两个概貌的基本总结。  相似文献   
999.
安徽省是我国硫铁矿储量大省,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计查明非伴生硫铁矿9.1亿吨,保有资源储量8.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华东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