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2篇
  免费   1548篇
  国内免费   2167篇
测绘学   835篇
大气科学   1266篇
地球物理   1794篇
地质学   3972篇
海洋学   1197篇
天文学   207篇
综合类   726篇
自然地理   101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440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490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534篇
  2012年   566篇
  2011年   576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2.
Braid-delta depositional system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most continental basins in China.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raid delta, the facies sequence and association, which are cr...  相似文献   
993.
针对贵州省山地居多、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不发达,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等现状,研究建设了在线、离线相结合,内业、外业相协同,"省、市、县、乡"四级一体化应用,涵盖"线索发现、问题分析、外业核查、立案查处"全流程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系统。系统突破了高效、高精度、多模式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的系列关键技术方法,建立了国土资源监察监管系统与"一张图"平台一体化集成应用的新模式,已经部署应用到贵州省国土资源执法局和9个市州国土局和若干区县国土局。实践表明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国土资源执法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效提升贵州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994.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00-2009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构建中国城市间科学知识网络(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SKN)与技术知识网络(technological knowledge network,TKN)。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研究表明:1 SKN和TKN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SKN节点度数的异质性高于TKN。2两种网络均呈异配性,即城市选择合作对象存在明显择优链接性,知识溢出具有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3 SKN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TKN中心城市层级结构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极化中心。4 S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的合作空间,由最初的沿海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转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间和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合作,区域间知识溢出明显;T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仍多分布于沿海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5 S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的现象,符合时空梯度推移规律,且空间等级梯度逐渐向扁平化转变;T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以等级扩散为主,时空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研究结论为量化知识溢出及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996.
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景区实现精细化、低碳化、移动化的管理方向,并最终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智慧景区的探讨多集中于技术、管理和服务层面,尚无文献从游客视角对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游客的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应该从景区智能管理系统、信息服务智能系统、智慧游览系统、智慧预报系统、旅游电子支付、景区综合智能系统、景区安全救助智能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和景区资源保护智能系统9个方面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进行了智慧景区的实证评价。最后,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7.
The freeze-thaw cycling process considerably changes the composition,structure,and properties of soils.Since the grain siz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soil characteristics,our current research primarily aims to investigat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oil fraction when exposed to freeze-thaw conditions.We observed two series of Moscow morainic clayey specimens(g QmII):(I) the original series,and(II) the remolded series.We subjected each series of soil specimens to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freeze-thaw cycles(3,6,20,and 40 cycles),and we used granulometric tests to analyze both series before and after exposure to freeze-thaw conditions.As a result of our experiments,the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s tended to be distributed evenly after 40 freeze-thaw processes(i.e.,content of fraction for 0.1–0.05 mm was increased after 40 freeze-thaw cycles) because the division of coarse grains and the aggregation of fine grains were synchronized during the freeze-thaw process.The soil grains in both series changed bi-directionally.In the original series,changes of the sand grains were conjugated with the clay grains,and in the remolded series,changes of the sand grains were conjugated with the silt grains,because potential energy difference caused the division and aggregation processes to relate to the counteraction process.The even distribution of soil grain size indicated the state of equilibrium or balance.The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s were altered the most during the sixth freeze-thaw cycle,because the coefficient of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of the grain fineness(Kvar) had its maximum value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998.
Frost heave is an upward swelling of soil during cryogenic conditions in cold regions. It is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ice crystals in subgrade soil, which grow upwards when freezing temperatures penetrate into the subgrade.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allowable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based on the roughness standard of asphalt pavement in China, and aims to balance the pavement design and frost heave resistance of subgrades in cold regions. We formulated a mechanical model of pavement supported b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differential frost heave, based on the elastic layered system theory. The differential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was modeled as a sinusoidal function, and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and the roughness index were modeled as the displacement boundaries for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Then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was back-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oughness standar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depends on the pavement structure, material properties, the highway grade,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actual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is lower than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pavemen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designed carefully. The numerical method proposed here can be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frost heave resistance of subgrade when the pavement structure and materials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999.
受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因遭受大气降水岩溶作用而发育了丰富的溶蚀孔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埋藏成岩演化过程,深层灯影组白云岩中仍见有丰富的储集空间未被成岩矿物充填而保存下来。通过对钻井及野外剖面进行系统岩石矿物学研究发现,储集空间保存段是灯影组上部的沥青显示段;而没有沥青的下部白云岩中的孔隙空间多被白云石等成岩矿物所充填。对林1井研究发现,上部沥青发育段白云岩储层孔隙度多大于3.0%,最高可达10.6%,平均为4.0%;但下部沥青不发育的自生白云石充填段孔隙度一般都小于3.0%,平均为1.95%。下部白云岩段溶蚀孔洞中自孔洞边缘向中心,所充填的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从120℃逐渐增加至238℃;电子探针分析Fe、Mn平均含量从0.063%和0.025%逐渐升高至0.35%和0.108%;氧同位素组成δ18 OVPDB从-6.8‰逐渐降低至-11.2‰;表明了下部沥青未充填段成岩充填作用在埋藏过程中持续进行。油气充注改变了白云岩储层中的成岩流体环境并抑制了成岩矿物的形成;在后期埋藏过程,油逐渐转变成沥青覆盖在孔洞壁周围,也抑制了成岩矿物的沉淀形成;因而在现今沥青存在的深层白云岩储层中仍有丰富的孔隙空间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000.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日土—多龙地区为一条燕山期岩浆弧,已相续发现多处大、中型矿产,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弗野岩体位于该岩浆弧西侧,岩性以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蚀变较强;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后亏损Ba、Nb、Ta、Sr和Ti,富集Th、U和Pb;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表现出整体向右缓倾,显示负Eu异常;D1046和D1049两件样品的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εHf(t)主要集中在-5.2~-12.2区间,TDM1模式年龄介于0.98~1.28Ga之间;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19.06±0.48Ma和120.03±0.68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其属于I型花岗岩类,源区物质来源于幔源物质和下地壳物质。根据该岩浆弧带的岩体特征判断,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至少在中侏罗世已经开始了向北的俯冲作用,且在早白垩世这种向北的俯冲作用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