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ith so many spor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sports have com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formatting the world city network(WCN).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structed the WCN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 federations (ISFs) and the sites of international sport events (ISEs),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intercity connections caused by ISEs.Taking three most recent Olympic Games as cases,this paper explores intercity connections and WCN based on I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lympic WCN has city nodes around the world except in Antarctica,and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values of the cities in host countries may increase intensively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2) A hierarchical city system with four tiers (global central cities,specialized central cities,national central cities and specialized cities) is formed by the intercity connections caused by the Olympic Games.(3) The WCN based on the Olympic Games,is made up of many subnetworks,while many differences occur due to the diverse decisions made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the Olympic Games (OCOG),host cities or even host countries in th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sponsorship activity and publicity activity.This study not only broadens the relevant fields of sports culture-oriented WCN re-search but also explore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WCN,which makes it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WCN research based on ISEs.  相似文献   
42.
灰色动态组合模型及其在大坝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先对序列进行平滑处理,再建立灰色动态组合模型,分析了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实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3.
冰川变化监测对生态灾害预防、区域水资源调控、气候变化研究等意义重大。利用冰川在雷达干涉影像上表现出失相干这一特性,选用1998年ERS 1/2与2018年 Sentinel-1A重轨单视复数SAR数据,通过相干系数取阈值的方法获取东帕米尔高原两个时期的冰川边界,以Landsat TM/OLI影像和全球陆地冰川空间监测计划发布的数据验证本文冰川边界提取的精度,从而分析冰川变化。结果表明:① 拟合研究区相干系数图上相干系数γ与对应像元个数的曲线关系,冰川区像元个数会在低相干区域积累形成一个小的波峰。曲线一阶导数变缓的点(冰川区向非冰川区过渡的转折点)即为所选阈值点,利用SAR相干系数取阈值法提取的冰川边界与光学遥感影像结合RGI6.0数据提取的验证冰川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AR干涉相干系数提取冰川边界的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ERS 1/2与Sentinel-1A提取的冰川总面积精度均在90%以上,而且SAR数据能够有效提取光学遥感影像难以识别的冰川表碛覆盖;② 1998年和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总面积减少了318.59 km2,年平均变化速率为-15.93 km2/a,冰川退缩面积占冰川总面积的23%;③ 对大、中型规模冰川来说,表碛覆盖型冰川退缩较其他冰川明显;从坡向上来看,20年各个坡向冰川均有所退缩,其中东南坡冰川退缩最多,西坡冰川退缩最少;从海拔上来看,1998年冰川集中分布在4519~5421 m海拔区间内,2018年集中分布在4682~5320 m海拔区间内;在3325~5710 m海拔区间内冰川退缩明显,4915 m海拔附近达到退缩极大值。  相似文献   
44.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 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菌株 WH7-2 鉴定为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镰红菌素-3-甲醚(5)、脱水镰红菌素(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9)、6β-羟基-胆甾-4-烯-3-酮(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具有 QSI 活性,其他化合物无 QSI 活性。除 5 和 6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中发现。  相似文献   
45.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对喀斯特地貌发育机理及演化规律的讨论,不仅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认识论问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十分复杂。在地质结构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构造运动及河流排水基准面,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笔者提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论”,其主要内涵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是在自然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喀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演化和配置规律。   相似文献   
46.
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正> 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特点是喀斯特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开展的溶蚀实验研究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据张寿越等发表的实验资料表明白云石的溶解度高于方解石,国外文献中亦载有类似报导;但有一些研究说明碳酸盐岩的比溶蚀度随岩石中方解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我们采集了72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有关溶蚀机理的实验室研究,试图通过各类碳酸盐岩的模拟实验,探索它们各自的溶蚀特点。实验研究内容包括:1)碳酸盐岩矿物成份与比溶蚀度(Kv)的关系;2)碳酸盐岩结构与比溶蚀度的关系;3)对各类碳酸盐岩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溶蚀特点和溶蚀前后在岩石结构上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溶蚀机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中国南北方喀斯特水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宇彬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6,15(3):259-268
通过对比分析,论述我国南北方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含水介质类型、喀斯特水类型、水文特征、喀斯特水的排泄、水文化学以及河谷水动力特征等问题。由于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存在,在宏观评价各类喀斯特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时,对该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各自特点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8.
厦门岛东北岸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岛东北海岸是台湾海峡西岸风沙最活跃的岸段之一,其中香山-五通岸段由于新建设了宽阔的人造海滩,风沙更加肆虐.为了解该岸段海岸风沙的运动特征和影响程度,分别于2007年11月22日、12月31日和2008年1月13日使用捕沙器定时取样和同步风速观测的方法进行风沙观测.结果如下:(1)人造海滩的风沙起沙风速约为6.9m/s,该风速以上,风沙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2)海岸风沙在离地面1m高度内运动,其中的94.8%在0.25m高度下运行;(3)人造海滩的风沙粗于自然海滩的风沙,随风沙运动高度从低到高,平均粒径由细到粗,分选性变好;(4)本岸段>6.9m/sNE风时平均输沙率约为2.776kg/m2h,单宽输沙量约为374.84kg/h,即8.995t/d.  相似文献   
49.
50.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甄别生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探究胶东半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一直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整体土地转移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转入和耕地的转出尤为突出;胶东半岛5个年份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565、0.560、0.552、0.548、0.54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区域的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中等、高、低、较高、较低;中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多,而低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内陆区域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小且分散,而生境质量低值区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块状、片状;生境质量指数变化速率在减缓;不同区域中,生境质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同,建设用地增加是胶东半岛地区生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滨海湿地增加提高了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本研究将为胶东半岛地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