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朱霞  甄毓  于志刚 《海洋学报》2011,33(1):153-162
对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Gymnodinium sp.ZX)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区序列,经纯化、克隆并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分别进行Blastn同源性分析,并下载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藻与共生藻(Symbiodinium)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裸甲藻...  相似文献   
492.
在勒夫波及瑞利波频散反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太平洋盆地水平剪切波速度SH与垂直剪切波速度SV之间的不一致性,并对其成因及与地球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除最顶部一二十公里处的SH小于SV之外,在几乎整个太平洋岩石圈内,SH都大于SV。此外,在占太平洋大约2/3的区域下面的软流圈内,SH略高于SV。如此广泛存在的SH与SV的不一致性可能是与大规模地质及构造过程有关的太平洋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有各向异性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493.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 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 降水量更为充沛, 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 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 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 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 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相似文献   
494.
Based on tropical cyclone datasets from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USA)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rainfall records from 743 stations in China, the impacts of cyclogenesis numb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are studied on the 30-60-day oscillat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of Guangdong during the flooding period. The year with more-than-normal (less-than-normal) tropical cyclogenesis is defined as a ‘high year’ (‘low year’). In light of the irregular periodic oscillations, the method used to construct the composite life cycle is based on nine consecutive phases in each of the cycles. Phases 1, 3, 5, and 7 correspond to, respectively, the time when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reach the minimum, a positive transition (negative-turning-to-positive) phase, the maximum, and a negative transition ph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30-60-day oscilla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well-organized eastward propagation system from the Arabian Sea/Bay of Bengal and a westward-propagating system (with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high years, whereas the precipitation is affected during a low year by the circul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Pacific (with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southwest direction). During the high year, the warm and wet air mass from the ocean to the west and south are transported to Guangdong by westerly anomalies and an enclosed latitudinal cell, which ascend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low latitudes and descend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low latitudes. During the low year, the warm and wet air mass from the ocean to the south is transported to Guangdong by southwesterly wind anomalies and local ascending movements. Because the kinetic energy, westerly, easterly shift, vertical velocity and vapor transportation averaged over (109–119° E, 10–20° N) is stronger in high years than those in low year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30-60-day oscillations in Guangdong is higher in high years than that in low years.  相似文献   
495.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铅锌金属含量已达千万吨.矿床赋存于华南泥盆系海进序列中上部的白云质碳酸盐岩中,矿体呈不规则状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特点.矿区发育辉绿岩脉,多呈NWW向,部分呈NNW向,靠近矿体的辉绿岩全部粘土化和碳酸盐化.辉绿岩穿切硫铁铅锌矿,同时辉绿岩中也含有浸染状铅锌矿细脉,显示辉绿岩形成于成矿作用的晚期,成矿作用持续时间长,辉绿岩就位时间短,就位后成矿作用仍在继续,因此,辉绿岩就位年龄可基本代表成矿作用年代.辉绿岩中锆石SHRIMP年龄主要集中于2213~957Ma、341~216Ma、138~127Ma、122~90Ma 4个区间,前二组代表捕获围岩的锆石.通过凡口矿床地质特点、区域地质演化以及与区域内铀矿、辉绿岩年龄数据的比较,122~90Ma组代表了凡口辉绿岩的侵位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显示铅锌矿化形成于华南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与该时期发育大规模红层盆地相对应.由此建立区域(凡口式)铅锌矿化模型:白垩纪始,随着五夷山的隆起,阻断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西进,华南地区开始了红层盆地发育阶段,铅锌矿主要分布于这些红层盆地周边地区;来自红层盆地的盆地卤水与来自生烃层的富硫的还原性卤水混合,形成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96.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所获得影像的信息更为丰富,其结构、形状和纹理特征表达得更为清晰。作为影像的一个重要特征,纹理特征的提取对影像的自动化解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主要有分数维法、马尔科夫模型法、Gabor滤波法和灰度共生矩阵。本文选择目前常用的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影像的纹理特征,并结合LOG算子,研究基于LOG算子和灰度共生矩阵的窗口自适应算法,克服了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特征时计算量大,以及固定窗口带来的影像细节保持和噪声消除的矛盾;并通过相关的试验分析,检验其应用于纹理特征提取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影像分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97.
南京市居民流动性评价及流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广亮  甄峰  沈丽珍  王波 《地理科学》2013,(9):1051-1057
信息时代居民的流动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流空间"特征。通过对城市居民流动性评价,以及居民流动性与地理空间活跃程度的关联分析,研究居民流动性与实体地理空间的耦合关系及所呈现出的"流空间"结构与特征等。基于信息时代南京市居民行为活动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人流、货物流、信息流和活动流4个方面构建居民流动性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居民的流动性进行综合测度,以街道为单元分析居民流动性的空间特征,南京市居民流动性的空间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布局结构;根据居民流动性和空间活跃度的耦合关系将"流空间"划分为4种类型,当前应加强高流动性-弱活跃度、低流动性-强活跃度2类地区的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98.
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大规模活动的时限及规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阿尔金断裂带中的伴生石英脉和石膏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并用测年结果约束断裂活动起始时间的下限,最后探讨了阿尔金断裂带中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动。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大规模构造变形始自中中新世((12.5±1.3)~(15.1±1.5)Ma),之后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活动;阿尔金主断裂开始大规模走滑活动的时限至少始于(15.1±1.5)Ma,而阿尔金北缘断裂挤压逆冲活动的时限至少始于(14.1±1.4)Ma;阿尔金断裂带的变形活动在其主体走滑和北缘逆冲之间存在时间差,推测其具有从中心向两侧渐进扩展的变形方式;深部的韧性剪切首先引起阿尔金主断裂的走滑位移,致使附近山体快速抬升,随后变形扩展并引起阿尔金北缘断裂逆冲活动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499.
曹阳  甄峰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30-437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历史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传统城市空间发展模型面临着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的革新。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概念内涵、相互关系,进而在梳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模型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模型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细、实时、全面的数据来源,拓宽了城市模型研究的时空尺度,并在城市系统运行模拟与仿真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城市数据监测采集与互联共享、城市系统运行问题梳理与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模拟仿真与决策评估、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体系4个层面尝试构建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型总体架构,对于丰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指导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0.
樊丹  李涤  何登发  侯烁钦  孙天鸽  杨浩  甄宇 《现代地质》2022,36(5):1206-1217
东天山博格达地区经历了古生代长期俯冲增生与中—新生代多期陆内变形改造作用,但对于博格达山石炭纪构造属性与演化阶段等问题始终存在争议,制约了对北疆晚古生代构造格局的认识。利用博格达山露头及其两侧盆地钻井、地震资料,运用盆地构造分析思路与方法从盆-山尺度开展了石炭系地层格架及岩浆活动特征综合对比研究,划分博格达地区石炭系构造-地层单元并分析石炭纪构造背景。研究结果显示:博格达山相邻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发育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C1/AnC)不整合,而上、下石炭统之间(C2/C1)、二叠系与上石炭统(P/C2)不整合在博格达山及相邻盆地普遍存在,由此将博格达地区石炭系划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2个主要构造层,揭示研究区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进一步结合构造变形演化、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结果,认为博格达山石炭纪为俯冲相关伸展背景下的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晚石炭世两阶段伸展裂陷作用,并在裂陷晚期均明显遭受了周缘块体碰撞拼贴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