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5篇
  免费   3321篇
  国内免费   5336篇
测绘学   2559篇
大气科学   2313篇
地球物理   2345篇
地质学   9119篇
海洋学   2315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1096篇
自然地理   210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981篇
  2020年   909篇
  2019年   1073篇
  2018年   913篇
  2017年   831篇
  2016年   810篇
  2015年   1026篇
  2014年   922篇
  2013年   1161篇
  2012年   1260篇
  2011年   1244篇
  2010年   1195篇
  2009年   1165篇
  2008年   1152篇
  2007年   1095篇
  2006年   1132篇
  2005年   898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487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523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51.
The 2.5×2.52 gridded ECMWF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diagnose the genesis, development and dissipation of typhoon Dan by calculated stream function, velocity potential and vapor budget. It is shown in the result that when typhoon Dan moved westwards, water vapor mainly came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with most of it was transferred by the easterly flow south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fter Dan swerved northwards, water vapor mainly came from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typhoon, and the vapor cam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Indian Ocean. The transfer of water vapor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especially the level of 925hPa, at which the most intensive transfer belt was located.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typhoon Dan, there was great water vapor change as indicated by stream function, velocity potential and vapor budget, which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vap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hoon Dan.  相似文献   
952.
北大西洋臭氧极小值和北太平洋极大值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9~2002年TOMS卫星观测资料,采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和区域强迫的分析方法,研究北大西洋东北部大气臭氧低值与北太平洋西北部臭氧高值的季节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北大西洋东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小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低20 DU以上,冬季低50 DU以上; 北太平洋西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大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高35 DU以上,冬季高70 DU以上.(2)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区域大气动力学输送和化学过程对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季节变化的强迫分别为50.3%和42.6%.(3)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纬向偏差的季节变化间存在很好的反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说明其臭氧区域强迫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3.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954.
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不同排放情景和各种强迫因子分别组合3组试验,对试验结果采取多模式集合,并把3组数值试验模拟的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与观测序列作对比,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有密切的联系,尤以近50 a更明显。当模式综合考虑多种外部和内部强迫因子时,所模拟的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最接近实际观测。归因分析中还强调了海洋的重要作用。但是3组试验都没有模拟出20世纪20年代的变暖。  相似文献   
955.
核筒悬挂结构三道抗震防线时程分析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高层建筑核筒式悬挂结构三道抗震防线的时程分析设计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Hangsys。计算结果与核筒悬挂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的结果符合较好。因此,核筒悬挂结构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使该类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使悬挂结构既具有安全性又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956.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墙体中不同材料的本构模型、墙体中裂缝、多种材料的联结以及墙体边界条件的研究与探讨,运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在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依据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起来复合墙体的斜截面抗剪极限承载力公式。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表明:复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墙体内力和变形发展的全过程,描述裂缝的形成和扩展,对于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具有足够的精度;墙体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的精度,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957.
对已经提出的四种经常使用的包线函数模型进行了评价,认为对于评价单峰点包线函数,除了要求形式简单以外,其优劣可以用函数对峰点位置和高峰隆起程度的控制能力作为标准。借助结构动力试验中阻尼比的确定方法,提出用平稳度指数来评价单峰点包线函数平缓程度。据此对四种包线函数的平稳度进行了分析,还对某些包线函数提出了一些改进。通过分析指出如果把“金井清谱”和“Penzien谱”等模型,看作是时间域中包线,这两个模型的调节能力都很强,而且比较方便,其中“Penzien谱”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具有两个峰点的包线。文中的比较分析结果可以用于地震动包线函数选择和模拟。  相似文献   
958.
Northern Xinjiang has been an idea and focus re-gion for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metallogenic re-search. The time span of post-collisional stage, as well as the time span of extrusion and extension gyration of a post-collisional stage, and the process and dynamicssetting of Paleozoic continental growth are the key problems[1-7].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by Liegeois[8], Wang et al. (in press)1) proposed that the taphrogeosyncline sedimentary formation that unconformably overliesthe main c…  相似文献   
959.
The Bohai Basin is a petroliferous Cenozoic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Fig. 1(a)) and has apparent geo- metrical and kinematic similarities with the other Meso-Cenozoic extensional basins located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n Plate[1,2]. Its architec- ture and Cenozoic stratigraphy have been well under- stood from several decade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Bohai Basinis a typical extensional basin and has two tectonic evolution phases, rift…  相似文献   
960.
The belowground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s a huge carbon pool. It is believed that of the total 2500Gt carbon stored in global terrestrial ecosystem, soil carbon storage within the 1 m surface layer ac- counts for 2000Gt, which is 4-fold of vegetation car- bon storage[1,2]. Compared with the carbon in the vegetation, carbon in the deep soil layers is much more stable, and it will stay in soil profile permanentlyunless geological vicissitude occurs. Essentially, forest restoration is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