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4篇
  免费   3023篇
  国内免费   4839篇
测绘学   2505篇
大气科学   1877篇
地球物理   2334篇
地质学   8552篇
海洋学   2348篇
天文学   212篇
综合类   1152篇
自然地理   1906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845篇
  2021年   1031篇
  2020年   730篇
  2019年   1006篇
  2018年   836篇
  2017年   771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973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175篇
  2011年   1132篇
  2010年   1064篇
  2009年   1029篇
  2008年   1090篇
  2007年   1045篇
  2006年   1009篇
  2005年   761篇
  2004年   685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The Pale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and paleo–plate configura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i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and records key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supercontinent. Here, we present new field, petrologic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Lu-Hf isotopic data for granitic rocks of the Gemuri pluton, all of which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Gemuri pluton yielded three concordant ages of 488.5 ± 2.1, 479.9 ± 8.9, and 438.5 ± 3.5 Ma. Combining these ages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records two magmatic episodes at 502–471 and 453–439 Ma. These two episodes are associated with enriche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εHf(t) =-10.1 to-3.9 and-16.6 to-6.5,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e granites were formed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aleoproterozoic–Mes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Two–stage Hf model ages(TCDM) = 2094–1704 and 2466–1827 Ma, respectively). Combining these data with the presence of linearly distributed, contemporaneous Paleozoic igneous rock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we suggest that all of these rocks were formed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This manifests that the two magmatic episodes within the Gemuri area were associated with southward subduction in the Proto-(Paleo-) Tethys Ocean.  相似文献   
992.
智博铁矿位于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成矿带东段,矿体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玄武质安山岩中。智博铁矿成矿作用主要划分为岩(矿)浆期和热液期2个成矿期次,包括3个成矿阶段:磁铁矿+透辉石阶段、磁铁矿+绿帘石+钾长石阶段和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智博铁矿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成矿构造背景为早石炭世南天山洋向伊犁板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火山岩与磁铁矿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均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智博铁矿为岩浆(主要)-热液(次要)复合型矿床,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富铁的玄武质岩浆,岩浆沿深大断裂上侵形成早期火山岩,上侵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混溶作用下形成铁矿浆,铁矿浆侵入早期火山岩地层形成岩浆期磁铁矿体;后期富铁的岩浆或矿浆热液使围岩发生矿化与蚀变,形成热液期磁铁矿体。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星系团形成的数值模拟技术所得到的星系团以及大尺度结构,本文研究了星系团和其周围环境物质的引力透镜效应对背景类星体计数的影响,以期解释最近观测到的类星体星系团成协现象.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用星系团及所遵循的大尺度结构的引力透镜效应,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类星体数密度.这与解析方法所得结论一致.分析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类星体与星系团成协,如果不是统计涨落,则无法用引力透镜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深入研究密云射电源表分类样本的性质,作为系列工作的第一部分,选出了一个232~4850MHz平谱源样本.1998年5月29至31日,利用北京天文台2.16米望远镜和OMR摄谱仪,对其中18个目标进行了观测及光谱认证.结果共证认出15个AGN,其中3个信噪比不小于8的BLLac天体和5个类星体(最大红移为2.519±0.003)是新发现的.  相似文献   
995.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讨论了1980-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7个主要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速度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以耕地面积减少系数为主要指标,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4种城市化模式。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出现的耕地资源过度消耗现象,不应简单地归因于城市化发展,而主要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不力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多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析了多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的标准差、熵和联合熵、相关性系数及最佳指数等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通过试验,说明了各种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得出OIF指数法为多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997.
蒙义峰  崔彬 《地质与勘探》1998,34(3):16-20,28
芦柴冲矿床位于滇东南砚山县境内,属南岭地区西南端--滇东南早泥盆世的层控矿带。经野外调研和室内系统研究,发现矿床为典型非火山成因的、严格受沉积相(台盆相区)控制的海底喷流沉积成因矿床。矿床中发育的南北向同生扩张断裂是重要的控盆和控矿构造,是海底喷流成矿的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它具周期性的振荡运动的特点,导致海底喷流成矿具周期性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998.
孟昭秦 《地质科学》1998,33(4):489-493
通过对陕西耀州窑遗址内4个古窑,临潼兵马俑一号坑,西铜一级公路经过黄堡工地开挖的两个五代窑,以及耀州窑博物馆仓库工地内开挖的一个金代窑和一个春秋窑遗址的古地磁研究,初步得出了西安地区古地磁场变化的规律,为鉴定从春秋到金代西安地区的古遗址、古文物提供了考古地磁学上的一个粗略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9.
A survey was made of the number of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surface seawater of Great Wall Ba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ntarctica during the period of austral summers from Dec.1993 to Feb. 1994.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surface waterof the surveyed area is about 798 CFU. cm-3, ranging from 53 to 4 250 CFU. cm-3. Comparison of thenumbers for three months shows a declining tendency month by month. Comparing with the previous results, this one shows that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number changes somewhat, but slightly. It is lower than that in nearshore waters bu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pen area. Th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FU and NH4- N, which means that heterotrophic bacteria should be an important agent in NH4-N reproduction in the environment surveyed. There is an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oth between CFU and NOZ-N, and between CFU and PO4-P. This means that the NOZ-N, PO.-P, which were decomposed and transformed by bacteria, were used rapidly by phytoplankton.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重金属(镉、铅、铜)化学形态的地理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文章以我国9种主要类型土壤和同一地域的棕壤和四种褐土亚类以及红壤带中的非地带性土壤,如酸、中、石灰性紫色土,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形态赋存状态及形态的分异特征,如土壤Pb的水溶态、交换态和弱结合态的相对百分含量随土壤地理带的分布,具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规律。而同一地域各亚类的土壤间差异相对较微小。也探讨了土壤性质,如pH值、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区域分异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土壤重金属Pb等元素的形态在南北和东西方向土壤序列中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